应用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方案 > 

公路车辆在复杂路况下,如何实现0.5%高精度、20Hz实时更新的真实地面速度测量?【雷达测速 ADAS】

2025/08/27

1. 基于公路车辆的基本结构与技术要求

公路车辆作为被测物,其核心结构是依靠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实现前进、转向和制动。传统上,车辆速度的测量往往依赖于对车轮旋转速度的监测。然而,在实际复杂的路况下,这种测量方式会遇到一些固有的挑战。

想象一下,一辆汽车在湿滑的冰面或者泥泞的土路上行驶,驾驶员踩下油门,发动机的动力通过传动系统传递到车轮上,车轮可能在原地快速空转,也就是发生了“打滑”。此时,车轮的转速很高,但车辆相对于地面的实际前进速度却很慢,甚至几乎没有移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仅依靠轮速传感器来判断车辆速度,就会得到一个远高于实际地面速度的错误信息。

此外,轮胎的“周长变化”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轮胎的周长并非恒定不变,它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 磨损: 随着行驶里程的增加,轮胎花纹会逐渐磨损变薄,导致有效周长减小。 * 胎压: 胎压不足会使轮胎接触面积增大,轮胎外形扁平,有效周长也会相应减小;反之,胎压过高则可能略微增大。 * 负载: 车辆载重增加时,轮胎会受压变形,导致有效周长减小,甚至出现“轮胎下沉”的现象,即轮胎下部被压缩,与地面接触的部分发生形变。

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基于轮胎转速计算出的速度与车辆真实地面速度之间产生偏差。

因此,为了满足公路车辆在复杂路况下的实时速度监测需求,对测速传感器提出了以下关键的技术要求:

  • 测量真实地面速度: 这是最核心的需求,传感器必须能够直接测量车辆相对于地面的位移,而非依赖于易受影响的轮胎转动。

  • 不受轮胎状态影响: 能够完全规避轮胎打滑、周长变化和下沉带来的测量误差。

  • 实时性与高动态响应: 车辆速度变化迅速,传感器需要具备足够高的信号更新率和快速响应能力,以便为车辆控制系统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尤其是在加速、制动或紧急情况下。

  • 环境适应性: 公路车辆在户外运行,传感器必须能够在极端的温度、湿度、灰尘、雨雪、泥浆以及强烈的振动冲击等恶劣环境下稳定可靠地工作。

  • 非接触式测量: 避免与路面直接接触,减少磨损,提高传感器寿命,并确保测量过程不影响车辆行驶。

  • 宽广的测量范围: 能够准确测量从极低速到高速的全范围速度。

2. 针对公路车辆的相关技术标准简介

针对公路车辆的速度监测,相关的技术标准通常会定义和评价以下关键监测参数及其性能:

  • 真实地面速度(True Ground Speed): 这是车辆在某一时刻相对于地球表面的实际移动速度,也是最需要精确获取的参数。评价真实地面速度的传感器性能,主要看其准确度,即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大小,通常用误差百分比或绝对误差值来表示(例如,在特定速度范围内,误差不超过±0.1 km/h或0.5%)。

  • 车轮速度(Wheel Speed): 指的是车辆轮胎的旋转速度。虽然不是真实地面速度,但它是车辆防抱死系统(ABS)、牵引力控制系统(TCS)等传统控制系统的重要输入。评价方式包括传感器的分辨率(能够区分的最小速度变化)和响应时间(从车轮速度变化到传感器输出相应信号所需的时间)。

  • 加速度(Acceleration/Deceleration): 车辆速度随时间变化的速率,是衡量车辆动力学性能的重要指标。其评价主要依赖于速度测量的实时性更新率,只有高速率的速度数据才能准确计算瞬时加速度,避免数据滞后。

  • 行驶里程(Distance Traveled): 车辆在一段时间内累积移动的距离。这通常是通过对实时速度进行积分计算得到的。因此,里程测量的准确性直接取决于速度测量的长期稳定性重复性,即传感器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速度时结果的一致性。

评价这些监测参数的方法通常还包括:

  • 环境适应性测试: 这涉及将传感器暴露在模拟极端工作条件的实验室环境中,如高低温循环、湿热、盐雾、沙尘、振动、冲击以及电磁兼容性(EMC)测试等。这些测试旨在验证传感器在公路车辆实际运行的各种恶劣环境下的可靠性和性能稳定性。

  • 输出信号接口兼容性: 标准还会规范传感器的输出信号格式(如脉冲、RS232、CAN总线等),以确保其能与车辆的ECU或其他控制系统无缝集成。

3. 实时监测/检测技术方法

(1)市面上各种相关技术方案

在市场上,用于速度测量或与车辆检测相关的技术方案种类繁多,但并非所有都适用于公路车辆的真实地面速度监测。我们将重点解析几种主要技术,包括最适合本场景的雷达多普勒技术,以及其他在工业检测领域常用的高精度测量技术。

  • 雷达多普勒测速技术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雷达多普勒测速技术的核心是“多普勒效应”。想象一下,当你听到救护车的警笛声时,它向你驶来时声音会变尖锐(频率变高),而远离你时声音会变得低沉(频率变低)。这是因为声波的频率因声源与观察者之间的相对运动而发生了变化。雷达多普勒测速传感器就是利用类似原理,但它发射和接收的是电磁波(通常是微波)。

    传感器内部含有一个雷达前端和平面天线,它会持续向地面发射一束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当这些电磁波遇到移动的地面物体(比如车辆行驶时的路面)时,一部分电磁波会被反射回来,形成“背散射波”。由于车辆相对于地面的运动,这些反射波的频率会发生变化,这个变化量被称为“多普勒频移”。传感器会测量这个发射波与反射波之间的频率差。

    多普勒频移与车辆的真实地面速度之间存在一个直接的数学关系,可以表示为: f_d = (2 * v * cos(θ)) / λ

    在这个公式中: * v 代表被测物体(即车辆)相对于地面的速度。 * λ 代表传感器发射的电磁波的波长。 * θ 代表雷达波束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这个角度在传感器安装时是固定的或已知的。 * 2 是因为电磁波经历了两次多普勒效应:一次是传感器作为发射源向移动地面发射,另一次是移动地面作为发射源向传感器接收。

    传感器通过精确测量,再结合已知的 λθ,就可以非接触式地计算出车辆的真实地面速度 v。这种方法直接测量对地速度,因此完全不受轮胎打滑、周长变化和下沉等因素的影响。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 精度:一般可以达到优于0.5%或±0.1 km/h。 * 测量范围:从极低速到高速。 * 信号更新率:通常在10 Hz至50 Hz,可满足大部分实时监测和控制需求。 * 安装距离:从几厘米到几十厘米甚至上百厘米。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 真实地面速度: 这是最大的优势,直接测量车辆与地面的相对运动,彻底避免了轮胎因素带来的误差,提供“真”速度。就像你站在路边,看着车子实实在在移动了多少距离,而不是仅仅盯着车轮转了多少圈。 * 非接触式: 避免了机械磨损,寿命更长,维护成本低。 * 环境适应性强: 微波具有较好的穿透能力,受雨、雾、尘埃等天气条件影响较小,能够在多种恶劣环境下稳定工作。 * 广阔的应用范围: 除了公路车辆,还广泛应用于农机、工程机械、铁路、室内运输系统(如叉车、AGV)等需要精确地面速度的场景。 * 缺点: * 成本相对较高: 相较于传统的轮速传感器,雷达多普勒传感器的初始采购成本通常较高。 * 安装角度敏感: 测量的精度会受到传感器安装角度 θ 的影响。如果安装角度发生偏差,或者车辆姿态(如俯仰、侧倾)在行驶中剧烈变化,可能会引入额外的误差,需要进行精确校准或姿态补偿。 * 可能受复杂反射影响: 在某些极端复杂的电磁环境中,例如狭窄的金属结构隧道内,可能会出现多径反射干扰,但现代传感器通常有算法进行优化处理。 * 功耗: 作为主动式传感器,它需要持续发射电磁波,因此会比被动式传感器消耗更多的电能。

  • 激光三角测量技术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激光三角测量技术类似于我们用眼睛判断物体远近的原理。传感器发射一束集中的激光束,投射到被测物体表面形成一个光点。这个光点会向各个方向反射激光。传感器内部有一个接收光学系统(比如一个镜头和CCD/CMOS相机),它会从一个与发射器有固定夹角的角度接收这个反射光点。当被测物体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时,光点在接收器上的投影位置也会相应移动。由于发射器、接收器和物体表面的光点构成一个三角形,通过精确测量光点在接收器上的位置偏移量,并结合已知的传感器几何参数(如基线距离、接收器焦距),就可以利用三角函数原理计算出物体表面的距离或位移。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 测量范围:通常在几毫米到几百毫米,适用于高精度近距离测量。 * 重复精度:可达亚微米级(例如0.005μm)。 * 采样速度:可达到数百 kHz(例如392 kHz),响应速度快。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测量精度极高,可以达到微米甚至纳米级,响应速度非常快。 * 缺点: 易受被测物体表面特性(颜色、光泽度、粗糙度)和环境光影响。主要用于高精度的距离、位移、厚度测量以及物体轮廓检测,不适合直接用于测量公路车辆的实时地面速度,因为其测量范围有限且易受路面复杂环境影响。

  • 结构光/光栅测量技术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这种技术就像是将一张带有已知图案的“投影仪”投射到物体表面,然后用相机拍下变形后的图案来推算物体的三维形状。传感器会向被测物体表面投射一系列预设的、有规律的光栅图案(如条纹、点阵或方格)。当这些图案落在有起伏的三维物体表面时,它们会因为物体形状的差异而发生光学畸变。一个或多个高分辨率相机从不同角度捕捉这些发生变形的图案图像。通过分析这些图像中图案的变形程度和位置,并再次利用三角测量原理以及复杂的图像处理算法,系统能够计算出物体表面上每一个点的精确三维坐标,最终生成高精度的点云数据,从而重建出物体的完整三维模型。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 点距:通常在几十微米到几百微米之间(例如0.02mm至0.3mm)。 * 测量精度:可达微米或几十微米级(例如0.01mm至0.02mm)。 * 测量速度:单次扫描速度较快(例如0.2秒/次扫描)。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能够获取物体高精度的完整三维形貌数据,非接触式测量。 * 缺点: 对环境光照、物体表面反光率敏感,测量速度受限于扫描帧率,不适合高速移动物体的实时速度测量。主要用于静态或低速移动物体的三维尺寸检测、缺陷识别和逆向工程,不适用于公路车辆的实时速度监测

  • 激光线扫描/3D轮廓测量技术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激光线扫描技术是结构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投射整个图案,而是投射一条激光线。传感器发射一条激光线(而不是一个点)到物体表面。当这条激光线投射到物体表面时,如果物体表面有起伏,激光线在物体表面的投影就会发生弯曲和变形,形成一个特定的轮廓。一个高分辨率相机从特定角度捕捉这条被物体表面变形的激光线图像。通过三角测量原理,传感器可以将这条激光线在物体表面的二维形变转化为物体表面的2D轮廓或3D点云数据。通过让物体移动(例如在传送带上)或传感器自身扫描,就可以连续获取一系列轮廓,进而构建出物体的完整3D形貌。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 测量范围:通常为几十毫米(例如24mm至30mm)。 * 分辨率(X轴/Z轴):可达微米级(例如Z轴0.5μm)。 * 扫描速率:可高达数 kHz(例如10 kHz)。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提供高速、高精度的三维线扫描数据,特别适合在线检测,能够快速获取物体截面信息。 * 缺点: 同样对物体表面特性和环境光敏感。主要用于生产线上的物体轮廓检测、尺寸测量、间隙与段差分析,其核心在于获取三维几何信息,并非用于直接的车辆地面速度测量

(2)市场主流品牌/产品对比

针对公路车辆在复杂路况下的实时速度监测需求,特别是要求不受轮胎打滑和周长变化影响的场景,雷达多普勒技术是直接且有效的解决方案。以下对比将呈现一些在工业测量领域知名的品牌及其产品,尽管它们中的大部分专注于不同的测量目标,但通过对比可以更好地理解各类技术的应用边界。

  • 日本基恩士 (采用激光三角测量技术) 日本基恩士在激光位移传感器领域享有盛誉,其LK-G5000系列采用激光三角测量技术。该系列产品的核心优势在于超高的测量精度和快速响应能力,例如重复精度可达0.005μm,采样速度最高可达392 kHz。这些传感器在汽车制造中主要应用于精密零部件的缝隙、段差、平面度以及微小位移的检测。虽然精度极高,但其测量原理和应用场景决定了它不适合直接用于公路车辆的对地速度监测。

  • 英国真尚有 (采用雷达多普勒技术) 英国真尚有的LP-DS200多普勒测速传感器,专为运动物体设计,基于雷达多普勒技术,能够精确测量车辆相对于地面的真实速度,不受车轮打滑、轮胎周长变化和轮胎下沉的影响。该传感器速度测量范围为0.8 km/h至200 km/h,信号更新率为20 Hz,满足实时监测和闭环控制需求。其防护等级达到IP6KX、IPX7、IPX9K,工作温度范围为-40°C至+70°C,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同时,该产品易于与被测物体平行安装。

  • 德国蔡司 (采用结构光/光栅测量技术) 德国蔡司的ATOS Q 3D扫描仪是结构光测量技术的代表。该产品以其高精度、高分辨率的三维形貌数据获取能力而著称,点距可达0.02mm至0.3mm,测量精度在0.01mm至0.02mm之间,单次扫描速度快。在汽车行业,它广泛应用于白车身、内外饰件的间隙、段差、装配尺寸控制和逆向工程。其强大的三维建模和检测能力主要针对静态或准静态物体的几何形貌,并非为连续、高速的车辆地面速度监测而设计。

  • 加拿大LMI科技 (采用激光线扫描/3D轮廓测量技术) 加拿大LMI科技的Gocator 2500系列智能3D线扫描传感器,采用激光线扫描技术,专注于高速、高精度的三维轮廓测量。例如,Gocator 2510提供24mm至30mm的测量范围,Z轴分辨率可达0.5μm,扫描速率最高10 kHz。这些传感器集成了控制器和处理功能,简化了系统集成。它们在汽车装配、尺寸检测、间隙与段差测量方面表现出色,尤其适用于在线检测高反光或低对比度表面。与雷达测速传感器不同,加拿大LMI科技的产品侧重于获取物体的三维几何形状,不适用于直接的车辆对地速度测量。

(3)选择设备/传感器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技术指标及选型建议

在为公路车辆选择不受轮胎影响的测速传感器时,我们需要像挑选一个可靠的“向导”一样,仔细审视其能力。以下关键技术指标将直接影响传感器在复杂路况下的表现:

  • 测量原理:

    • 实际意义: 这是传感器的“核心大脑”,决定了它通过什么方式获取速度。对于公路车辆,最重要的是传感器是直接“看”地面运动,还是间接“看”轮胎转动。

    • 对测量效果的影响: 如果传感器只是测量轮胎的转速,那么在轮胎打滑、磨损、胎压变化时,它就会像一个“骗子”,给出错误的速度信息。但如果传感器直接测量车辆与地面的相对运动(比如像雷达多普勒),它就能给出真实的地面速度,不受轮胎“情绪”的影响。

    • 选型建议: 务必优先选择采用非接触式、直接对地测量原理的传感器,例如雷达多普勒传感器。这类传感器能从根本上解决轮胎相关的问题,提供最可靠的真实地面速度。避免单一依赖轮速传感器。

  • 速度测量范围:

    • 实际意义: 传感器能准确测量的最低速度和最高速度的区间。

    • 对测量效果的影响: 想象一下,你开的车既需要在拥堵路段缓慢蠕行,也可能在高速公路上飞驰。如果传感器的最低测量速度太高,它就无法感知车辆在极低速时的精确移动;如果最高测量速度太低,它就无法在高速状态下提供准确数据。这会影响车辆在不同工况下的速度控制和监测。

    • 选型建议: 根据你的车辆实际运行需求来选。比如,城市物流车可能更看重低速到中速的覆盖,而长途卡车则需要覆盖更宽的高速范围。确保传感器能够覆盖车辆所有可能的工作速度区间。

  • 信号更新率(或响应时间):

    • 实际意义: 传感器每秒能输出多少次速度数据。更新率越高,数据的“新鲜度”就越高,传感器对速度变化的反应越灵敏。

    • 对测量效果的影响: 车辆在公路上行驶,速度变化是常态,尤其是加速、减速或紧急情况。如果更新率太低,系统接收到的速度数据就“慢半拍”,就像你看着一个模糊的视频,无法及时捕捉到细节,可能导致车辆控制系统反应滞后,影响驾驶安全或控制精度。

    • 选型建议: 对于需要实时监测和闭环控制的应用,建议选择信号更新率至少达到20 Hz或更高的传感器。高更新率能更准确地捕捉车辆的动态变化,为精密的控制系统提供有力支持。

  • 防护等级与环境适应性:

    • 实际意义: 衡量传感器对抗外部恶劣环境的能力,比如防水、防尘、耐高低温、抗振动冲击等。这就像传感器的“防护服”。

    • 对测量效果的影响: 公路车辆常年在户外“风餐露宿”,传感器会直接暴露在雨水、灰尘、泥浆、极端温度(从酷寒到酷热)以及车辆行驶带来的剧烈振动中。如果传感器的防护等级不够,它就很容易“生病”,导致故障、数据不稳定或寿命大大缩短。

    • 选型建议: 至少选择IP67或更高防护等级的传感器,这表示它能有效防尘并承受短时间浸水。同时,要查看其工作温度范围是否与车辆运行区域的极端气候相符。考虑到车辆底盘的颠簸,传感器的抗冲击和抗振动能力也至关重要。坚固的密封灌封设计通常能显著提高长期可靠性。

  • 安装灵活性:

    • 实际意义: 传感器的体积、重量、安装方式以及对安装位置和距离的宽容度。

    • 对测量效果的影响: 如果传感器又大又重,或者安装位置和角度要求极其苛刻,可能就很难把它塞进车辆的狭小空间里,甚至影响车辆的离地间隙。安装距离的宽容度大,意味着它可以适应更多车型和不同的安装位置。

    • 选型建议: 优先选择体积紧凑、重量轻、安装方便、且对安装角度和安装距离有一定容忍度的传感器。易于与被测物体平行安装的设计能大大简化部署和调试过程,降低改装成本。

(4)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相应解决建议

即使选择了先进的测速传感器,在公路车辆的实际应用中,仍然可能遇到一些挑战。了解这些问题并提前准备解决方案,能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 问题一:恶劣天气和路况对测量的间歇性干扰

    • 原因和影响: 虽然雷达多普勒传感器对雨雾有较好的穿透力,但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比如特大暴雨、深度积水、厚重泥浆覆盖路面或高速行驶时扬尘严重,雷达波可能会被显著吸收、散射或产生大量杂波,导致信号强度减弱,测量精度下降,甚至出现短暂的数据中断或错误。

    • 解决建议:

      • 优化安装位置: 尽量将传感器安装在车辆底盘相对受保护的区域,减少直接接触水溅和泥浆的可能性。例如,避开车轮正后方容易被甩溅的位置。

      • 定期清洁与检查: 定期检查传感器表面,清除可能覆盖住天线的泥浆、冰雪或灰尘,确保发射和接收窗的清洁。

      •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 这是最可靠的方案。可以将雷达测速数据与来自其他传感器的信息(例如,高精度GPS/GNSS、惯性测量单元IMU、甚至传统轮速传感器)进行融合。在雷达信号受干扰时,系统可以依靠GPS的全局定位速度或IMU在短时间内的运动推算来平滑和修正速度数据,从而提供一个更稳定、更鲁棒的综合速度估计。

  • 问题二:安装角度偏差和车辆姿态变化引入的速度误差

    • 原因和影响: 雷达多普勒测速原理中,传感器波束方向与车辆实际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θ)是计算速度的关键参数。如果传感器在安装时角度不准确,或者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因路面颠簸、悬挂系统工作等原因导致车身姿态(如俯仰角、侧倾角)频繁变化,就会导致实际的 θ 值偏离预设或标定值,从而引入系统性或动态的测量误差。

    • 解决建议:

      • 精确安装和现场校准: 严格遵循传感器制造商推荐的安装说明,确保传感器与地面形成正确的固定角度。在安装后,最好通过与已知的高精度参考速度源(如专业测试设备或RTK-GPS)进行对比,进行细致的现场校准和微调。

      • 集成姿态补偿功能: 选用自带或可外接惯性测量单元(IMU)的测速系统。IMU能够实时监测车辆的俯仰角和侧倾角变化。系统通过IMU提供的姿态数据,对雷达测速结果进行动态的角度补偿,从而消除因车辆姿态变化带来的误差,确保输出速度的准确性。

      • 选择稳定的安装区域: 优先选择车身刚性结构上受悬挂运动影响较小的位置安装传感器,减少因车身变形或局部震动导致的角度变化。

  • 问题三:传感器与其他无线设备的电磁干扰

    • 原因和影响: 公路车辆上集成了大量的电子设备,包括其他无线通信模块(如Wi-Fi、蓝牙、蜂窝网络)以及其他雷达辅助系统(如防撞雷达)。如果雷达多普勒传感器的工作频率与其他设备的发射频率相近,或者存在谐波干扰,就可能导致传感器接收到不属于目标回波的杂散信号,影响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 解决建议:

      • 进行电磁兼容性(EMC)评估: 在系统设计阶段,对车辆内部所有无线设备进行全面的EMC评估,尽量避免工作频率冲突。

      • 良好接地与屏蔽: 确保测速传感器及其连接线缆具有良好的电磁屏蔽(如使用屏蔽线)和可靠的接地,以减少外部干扰的耦合。

      • 物理隔离与间距: 尽量保持雷达传感器与其他高频发射设备之间有足够的物理距离,以降低相互干扰的强度。

      • 信号滤波: 在传感器信号处理端或电源输入端加装合适的滤波器,以滤除特定频率的干扰信号,提高信噪比。

4. 应用案例分享

雷达多普勒测速传感器凭借其不受轮胎影响、直接测量真实地面速度的优势,在多个行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 农机自动驾驶与精准农业: 在农田中,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经常在湿滑、松软的土壤上工作,轮胎打滑非常常见。雷达测速传感器能为农机提供准确的对地速度,确保农机在自动驾驶、精准播种、施肥和喷洒作业时能保持恒定的作业速度,优化资源利用和作物产量。

  • 工程机械与矿山车辆: 推土机、挖掘机、矿山卡车等重型工程车辆常在崎岖不平、泥泞湿滑的建筑工地或矿区作业。例如,英国真尚有的LP-DS200多普勒测速传感器,凭借其坚固的完全密封外壳,可以应用于此类恶劣环境。传感器能够确保这些车辆在复杂路况下精准控制前进速度,提高作业效率,同时保障操作安全。

  • 物流搬运与AGV(自动导引车): 室内仓库中的AGV和叉车需要高度精确的地面速度信息来实现精准定位、路径规划和避障。非接触式雷达测速避免了对地面平整度或车轮编码器的依赖,确保了物料搬运过程的平稳、高效和安全。

  • 铁路列车速度监测: 列车在铁轨上的速度监测是铁路安全运行和调度管理的关键。雷达测速传感器无需接触轨道,即可提供精确的列车速度,辅助列车控制系统、制动系统和调度指挥系统,提升运行可靠性。

  • 车辆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与自动驾驶: 在现代车辆的ADAS和未来自动驾驶系统中,高精度的实时地面速度是车辆定位、路径规划、防撞预警、自适应巡航和紧急制动等功能不可或缺的数据基础。雷达测速比传统轮速传感器更能真实反映车辆的运动状态,是实现车辆智能化、安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我们
应用方案
产品中心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0755-26528100
0755-26528011
18145802139(微信同号)

邮箱


©2005-2025 真尚有 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76344号 粤ICP备0607634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