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属板材生产中,厚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参数,它直接关系到板材的性能、加工特性和最终产品的质量。我们可以把金属板材想象成一张均匀铺开的“面团”,它的厚度需要始终如一。如果这张“面团”厚薄不均,那么在后续的冲压、弯曲或焊接等加工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受力不均导致开裂,或者与其他部件组装时产生间隙,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整个批次的产品报废。
因此,对金属板材厚度的技术要求非常严格。除了需要达到名义上的目标厚度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将实际厚度控制在一个非常小的“公差范围”内。这个公差范围就是允许厚度变化的上下限,比如一张1毫米厚的板材,公差可能是±0.02毫米,这意味着实际厚度必须在0.98毫米到1.02毫米之间。超出这个范围,板材就可能被视为不合格。精确控制厚度不仅能保证产品质量,还能有效节约材料,降低生产成本。
为了确保金属板材的质量,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多个与厚度相关的参数进行监测和评价。这些参数就像给板材体检时的各种指标,帮助我们全面了解它的“健康状况”。
名义厚度(Nominal Thickness):这是设计或订单上规定的目标厚度,是生产控制的基准。
实际厚度(Actual Thickness):这是通过测量设备在板材的特定位置得到的真实厚度值。
厚度偏差(Thickness Deviation):实际厚度与名义厚度之间的差异。这个偏差越小越好,它直接反映了生产过程的控制水平。
厚度波动(Thickness Variation):在板材长度或宽度方向上,实际厚度值随位置的变化情况。理想情况下,板材的任何一点厚度都应保持一致。
板形(Shape):虽然不直接是厚度,但厚度不均会导致板材出现波浪、瓢曲、镰刀弯等缺陷,影响其平整度。
板厚公差(Thickness Tolerance):允许的厚度偏差范围,是衡量产品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
评价方法上,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点式测量(Point Measurement):在板材的几个特定点进行厚度测量,评估其局部厚度。这就像在抽查样本,效率高但可能遗漏问题。
扫描测量(Scanning Measurement):让传感器沿着板材的宽度或长度方向移动,连续获取大量的厚度数据,形成厚度分布曲线或二维厚度图。这就像给板材做了一个“B超”,可以全面掌握厚度变化。
统计过程控制(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 SPC):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监控生产过程的稳定性,预测并预防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比如绘制控制图,及时发现厚度变化的趋势。
在金属板材生产中,实时、精确地测量厚度是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关键。市面上存在多种非接触式测量技术,它们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1)市面上各种相关技术方案
激光三角测量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形象地理解为,传感器像一个带着手电筒(激光发射器)和照相机(接收器)的侦探。它向被测金属板材表面发射一束细小的激光束,当激光照射到表面时,会形成一个光点。这个光点反射回来的光线,会被传感器内部的“照相机”——一个高分辨率的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或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接收到。
根据几何学中的三角关系,当被测板材的表面距离传感器发生变化时,反射光在接收器上的成像位置也会随之移动。传感器通过精确地测量光点在接收器上的位置变化,再结合预设的传感器与激光发射器的夹角、基线距离等参数,就能计算出板材表面的精确距离。
为了测量板材的厚度,通常会采用双探头配置,即在板材的上方和下方各放置一个激光三角测量传感器。上方传感器测量到上表面的距离D1,下方传感器测量到下表面的距离D2。而两个传感器之间的固定距离是L(这是一个已知且精确设定的值)。那么,板材的厚度H就可以通过简单的几何减法得到:
H = L - D1 - D2
这个公式的原理很简单,就是总的距离减去上方传感器到上表面的距离,再减去下方传感器到下表面的距离,剩下的就是板材本身的厚度。
核心性能参数:* 测量范围:从几毫米到数百毫米不等,典型值如80毫米。* 分辨率:通常在微米级别,例如0.1微米到数微米。* 线性度:在测量范围内,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最大偏差,通常优于±0.1%FS(满量程)。* 测量频率/响应速度:从几千赫兹到数十千赫兹,比如每秒数千次测量,适合高速在线检测。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非接触测量,不会损伤工件;测量速度快,适用于高速生产线;精度高,能满足大多数工业厚度测量需求;安装灵活,结构相对简单。可以测量各种表面(镜面、粗糙、黑色)的工件,但受表面粗糙度、颜色、倾斜度的影响比共聚焦色散原理大。* 缺点:受被测物表面特性(如反射率、颜色、粗糙度)影响较大,可能需要调整激光功率或采用特殊算法;对于镜面反射或透明材料的测量挑战较大;通常需要双探头系统才能实现厚度测量,增加了系统复杂度和成本。
成本考量:激光三角测量传感器种类繁多,从几千到数万元不等,双探头系统成本会更高。
共聚焦色散原理
共聚焦色散测量技术就像给传感器戴上了一副“多光谱眼镜”。它发射一束包含各种颜色的宽光谱白光,通过特殊的光学设计,让不同波长的光聚焦在不同的空间距离上。当这束光照射到被测物表面时,只有恰好聚焦在该表面上的特定波长的光会被反射回传感器。传感器内部的探测器会精确分析反射光的波长,从而推算出到表面的距离。
核心性能参数:* 测量范围:通常较小,如0.1毫米至几毫米。* 分辨率:极高,可达到纳米甚至亚纳米级别,例如0.005微米。* 线性度:极佳,例如±0.03微米。* 测量频率:可达数十千赫兹,如70 kHz。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测量精度和分辨率极高,是目前最精密的非接触式测量技术之一;对表面粗糙度、倾斜度、颜色不敏感;能同时测量透明材料的上下表面,非常适合玻璃、薄膜等材料的厚度测量。* 缺点:测量范围通常较小;设备成本相对较高;对灰尘和振动比较敏感,需要清洁的测量环境。
成本考量:由于其极高的精度,共聚焦色散传感器的价格通常较高,单套系统可能数万元到数十万元。
放射性同位素(Beta射线)或X射线原理
这种技术可以比作给金属板材做“透视”。传感器发射低能量的β射线或X射线,这些射线会穿透被测金属板材。在穿透过程中,射线的强度会因板材的厚度和密度而衰减。衰减的程度与材料的厚度密切相关。接收器位于板材的另一侧,它会检测穿透后的射线强度。通过比较发射强度和接收强度,并根据预设的材料衰减特性参数,就能精确计算出板材的厚度或单位面积质量。
衰减公式通常可以表示为:I = I0 * exp(-μ * ρ * t)其中:* I 是穿透材料后的射线强度* I0 是入射射线强度* μ 是材料的质量衰减系数(与射线能量和材料种类有关)* ρ 是材料的密度* t 是材料的厚度
核心性能参数:* 测量范围:从极薄的薄膜到数毫米厚的金属板材,范围广。* 测量精度:通常在±0.1%至±0.5%之间,取决于应用和材料。* 测量速度:高速实时在线测量,例如每秒数百次,适用于连续生产线。* 扫描宽度:可实现宽幅扫描。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极其适用于连续生产线的在线、非接触式厚度测量;对材料颜色、透明度、表面粗糙度不敏感,适应性强;测量稳定性高,不受环境光影响。* 缺点:存在放射性源,需要严格的安全防护和管理,合规成本较高;设备初期投资大;不适用于所有材料,对轻元素或极薄材料可能需要调整射线源类型。
成本考量:X射线或β射线测厚系统是高度专业的设备,价格通常在数十万到上百万元。
涡流原理
涡流测量原理就像用一个“感应手电筒”去探测金属。当传感器探头中的线圈通电产生交变磁场并靠近导电的金属板材时,会在板材内部感应出涡流。板材的厚度变化(或者是非导电涂层在导电基材上的厚度变化)会影响这些涡流的大小和分布,进而反作用于探头线圈的阻抗。传感器通过测量这种阻抗的变化,就能计算出材料的厚度。
核心性能参数:* 测量范围:通常在0至数毫米之间,具体取决于探头和材料类型。* 重复精度:通常在1%以内,取决于测量范围和应用。* 测量速度:可实现实时在线测量。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无损测量,不会损伤材料;适用于导电材料(如金属)的厚度测量,或测量非导电涂层在导电基材上的厚度;对表面粗糙度不敏感。* 缺点:仅适用于导电材料;测量深度有限,对较厚的金属板材不适用;易受材料导电率和磁导率变化的影响,需要对材料进行校准;不能直接测量非导电材料的厚度。
成本考量:涡流测厚仪的价格范围较广,从数千到数万元不等,取决于精度和功能。
(2)市场主流品牌/产品对比
这里我们挑选几个在厚度测量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主流品牌进行对比:
德国米铱 德国米铱在精密测量领域享有盛誉,其共聚焦色散传感器以极高的测量精度和分辨率著称。例如confocalDT系列传感器,测量范围典型值为0.3毫米,分辨率高达0.005微米,线性度可达±0.03微米,测量频率高达70 kHz。它特别擅长对透明、半透明及不透明材料的测量,甚至能同时测量多层透明材料的厚度,对表面粗糙度和倾斜度不敏感,广泛应用于玻璃、薄膜、半导体等高精密行业。
英国真尚有 英国真尚有的ZLDS116激光位移传感器是一款高性能、多功能的测量设备。它采用光学三角测量原理,最大测量距离可达10米,测量范围8米,精度最高可优于0.08%,响应时间仅为5毫秒。这款传感器能够测量高达1300°C的高温物体,并提供2mW、5mW和10mW三种激光功率选项,适应不同环境和目标温度。此外,ZLDS116采用IP66级铸铝外壳和空气净化系统,可在恶劣环境中使用。其优势在于测量范围广、响应速度快、可在恶劣工业环境下稳定工作,适用于动态测量和多种工业应用场景,如直径测量、长度测量等。
日本基恩士 日本基恩士的LJ-X8000系列传感器同样基于激光三角测量原理,但侧重于高速扫描和轮廓测量。例如LJ-X8080H型号,测量范围典型值为80毫米,Z轴重复精度达到0.2微米,X轴测量点数达3200点/轮廓,扫描速度高达16 kHz(最高可达64 kHz)。其特点是扫描速度快、测量点密度高,能稳定测量各种表面(包括镜面、粗糙和黑色)和复杂形状的工件,广泛应用于在线检测和三维轮廓测量。
美国恩迪西科技 美国恩迪西科技的TDi-7000系列(如TDi-7150)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或X射线原理进行厚度测量。这种技术特别适用于连续生产线的在线、非接触式厚度(或克重)测量。它能够测量从极薄到数毫米厚的材料,测量精度在±0.1%至±0.5%之间,并能实现高速实时在线测量和宽幅扫描。其主要优势在于对材料颜色、透明度、表面粗糙度不敏感,非常适合在严苛的工业环境中进行稳健可靠的连续测量。
瑞士费舍尔 瑞士费舍尔的FISCHERSCOPE FMP100系列主要利用涡流原理,专注于涂层厚度测量和薄金属片厚度测量。该系列设备具有多种涡流探头可选,测量范围从0至数毫米,重复精度通常在1%以内。费舍尔作为涂层厚度测量领域的专家,其设备以精度高、稳定性好、操作简便著称,在汽车、航空航天、电子等领域广泛应用,尤其擅长无损测量导电材料的厚度或非导电涂层在导电基材上的厚度。
(3)选择设备/传感器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技术指标及选型建议
选择合适的厚度测量设备/传感器,就像选择合适的工具箱,需要根据具体的任务来挑选。以下是一些关键技术指标及其意义:
测量精度(Accuracy)和分辨率(Resolution):
实际意义:精度指的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接近程度,分辨率是传感器能识别的最小厚度变化。比如0.1%的精度,意味着1毫米的板材,测量结果误差在±0.001毫米以内。
影响:直接决定了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最终产品的质量等级。精度越高,越能满足严格的公差要求。
选型建议:对于高精密板材(如集成电路板、精密冲压件),应优先选择纳米级或微米级分辨率、高线性的传感器(如共聚焦色散)。对于一般工业板材,微米级精度的激光传感器通常已足够。
测量范围(Measuring Range):
实际意义:传感器能够有效测量的厚度上下限。
影响:如果板材厚度超出传感器的测量范围,将无法得到有效数据。
选型建议:根据生产线中最厚和最薄的板材尺寸来确定。对于宽范围变化的板材,可能需要选择测量范围更大的传感器,或者配置多个不同量程的传感器。
响应时间/测量频率(Response Time/Measuring Frequency):
实际意义:传感器从接收信号到输出结果所需的时间,或每秒能够进行测量循环的次数。
影响:直接关系到在线测量的速度。如果生产线速度快而传感器响应慢,就会导致测量数据滞后,无法及时进行反馈控制。
选型建议:对于高速连续生产线(如热轧、冷轧),应选择响应时间在毫秒级甚至亚毫秒级、测量频率在数千赫兹以上的传感器(如高速激光三角测量、X射线系统)。
被测物表面特性兼容性(Surface Compatibility):
实际意义:传感器对不同颜色、反射率、粗糙度、温度的材料的适应能力。
影响:有些光学传感器对镜面或黑色表面测量困难,或受高温影响大。
选型建议:如果板材表面变化大(如抛光与粗糙、高温与常温),需选择对表面特性不敏感或具有宽温度适应性的传感器(如X射线、部分高级激光传感器或带水冷系统)。
环境适应性(Environmental Robustness):
实际意义:传感器在恶劣工业环境中(如粉尘、水汽、振动、高低温)正常工作的能力。
影响:恶劣环境可能导致传感器性能下降、故障率增加、寿命缩短。
选型建议:在多尘、潮湿或高温环境,应选择高防护等级(如IP66/67)、带空气净化或水冷系统的传感器。
输出接口与集成能力(Output/Integration Capability):
实际意义:传感器提供数据的方式(模拟信号、数字信号、工业总线)以及与上位机或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集成的难易程度。
影响:决定了数据能否顺畅传输到控制系统,实现闭环控制。
选型建议:选择支持主流工业通信协议(如RS485、Profibus DP、Ethernet/IP等)的传感器,以便于与现有自动化系统无缝集成。
(4)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相应解决建议
在金属板材厚度测量的实际应用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挑战,就像在修整“面团”时,可能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手感”问题。
问题1:表面反射率/颜色变化导致测量不稳定
原因与影响:金属板材在生产过程中可能表面光亮(镜面反射)、发黑(吸收激光),或表面粗糙不均。这些变化会改变激光的反射特性,导致接收器接收到的光信号强度和质量不稳定,从而影响测量精度甚至出现误判。
解决建议:
调整激光功率:部分高级激光传感器具备自动或手动调节激光功率的功能,以适应不同反射率的表面。
采用特殊光学设计:选择对表面特性不敏感的传感器(如共聚焦色散传感器或某些特殊设计的激光三角传感器)。
使用X射线/β射线系统:这些系统不受表面颜色和反射率的影响,但成本较高。
喷涂哑光涂层:在不影响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在测量区域喷涂一层薄薄的哑光涂层,可以标准化反射特性,但并非总是可行。
问题2:板材振动或抖动
原因与影响:高速运行的生产线或机械振动会导致板材在测量区域内上下或左右抖动,使得传感器测量到的距离值频繁变化,造成数据波动大,无法得到稳定的真实厚度。
解决建议:
机械稳定措施:在测量点前后安装压辊、导向装置或张紧装置,将板材尽可能压平、拉紧,减少物理振动。
高速采样与滤波:选择高测量频率的传感器,在短时间内采集大量数据,并通过数字滤波算法(如移动平均、卡尔曼滤波)去除噪声,提取稳定值。
采用“平均测量”模式:部分传感器内置了多点平均功能,可以对一定区域内的多个测量点取平均值,降低单点抖动的影响。
问题3:高温环境和粉尘、水汽干扰
原因与影响:金属板材生产(特别是热轧线)通常伴随着高温、大量粉尘、水蒸气甚至油雾。高温会影响传感器内部电子元件的稳定性;粉尘和水汽会污染光学镜头,影响光路,导致测量误差增大,甚至传感器损坏。
解决建议:
选择高防护等级传感器:例如IP66/IP67等级的传感器外壳,能有效阻挡粉尘和水溅。
配备空气净化系统:在传感器光学窗口处安装空气吹扫装置,用洁净压缩空气形成气帘,防止粉尘和水汽附着。
水冷/风冷系统:对于高温环境,为传感器配备水冷或强力风冷系统,确保传感器内部温度在允许范围内。
定期清洁维护:即使有防护措施,也应定期检查和清洁传感器光学窗口,确保其清晰无碍。
问题4:测量精度受温度漂移影响
原因与影响:传感器的电子元件特性会随环境温度变化而轻微改变,导致测量结果出现“漂移”,尤其是在昼夜温差大或季节变化明显的生产环境中。
解决建议:
选择温度补偿功能传感器:部分高级传感器内置温度传感器和补偿算法,能够自动校正因温度变化引起的测量误差。
保持恒温环境:在可能的情况下,为测量区域或传感器本体提供相对恒定的工作温度环境。
定期校准:即使有温度补偿,也建议根据生产周期和经验,定期使用标准块进行校准,确保长期稳定性。
热轧板材生产:在钢板热轧线上,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测高温钢板的厚度,确保轧制过程的精度,避免因厚度不均导致产品报废或后续加工困难。例如,英国真尚有的ZLDS116激光位移传感器可以测量高达1300°C的高温物体,这使得它非常适合应用于热轧板材生产。
冷轧带钢控制:在冷轧带钢生产中,高精度传感器(通常为双探头激光或X射线系统)对高速运行的带钢进行厚度连续测量,并将数据反馈给轧机控制系统,实现厚度闭环控制。
汽车车身板材冲压:在汽车制造中,用于测量高强度钢板或铝合金板材的厚度,确保板材符合冲压成形要求,防止因厚度偏差导致的冲压件缺陷。
有色金属箔材生产:铝箔、铜箔等有色金属箔材对厚度要求极高,通常使用高精度X射线或激光三角传感器进行在线检测,确保产品厚度均匀。
精密涂层厚度测量:在电镀、喷涂等工艺中,涡流传感器可用于测量金属基材上非导电涂层的厚度,确保涂层均匀性和功能性。
内径测量仪精密轮廓检测系统微观型面测量系统静态形变测量系统精密在线测厚系统振动测量系统无人警卫船光伏清洁机器人智能垃圾压实机智能机器人自稳定无人机起落平台空气质量检测仪桥梁结构健康检测系统其他检测系统
焊缝分析软件3D数据处理软件工业物联网平台电涡流软件预测分析软件AI软件计算机视觉平台数据平台解决方案服务免代码软件集成平台定制软件
测速测长_测距传感器 | 测距仪皮米级电容位移传感器线激光轮廓扫描仪 | 线扫激光传感器激光位移传感器线性位置传感器光谱共焦传感器Kaman传感器系统干涉仪测径仪 | 测微计 | 激光幕帘千分尺传感器纳米平台光栅传感器地下探测仪光纤传感器太赫兹传感器液位测量传感器倾角 | 加速度测量传感器3D扫描传感器视觉相机 | 3D相机水下测量仪磁耦合线性执行器磁场传感器雷达传感器石墨烯霍尔效应传感器卷材位置传感器振动测量传感器结构检测传感器监控电涡流传感器水听器校准器无线光学通讯传感器网关纳米级电涡流传感器其它检测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