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线上实现稳定可靠的在线厚度检测,我们首先需要理解被测材料自身的特性。想象一下,生产线上正在连续制造的薄膜、板材或带材,它们就像一条条流动的“河流”,而我们要检测的就是这条“河流”的“深浅”——也就是它们的厚度。
这些被测材料可能呈现多种形态:* 材质多样性: 可能是金属(如钢板、铝箔)、塑料(如PE、PP薄膜)、玻璃、纸张、纺织品,甚至是一些复合材料。不同材质对测量方法的光学、声学或射线穿透特性有显著影响。* 表面特征: 材料表面可能光滑如镜,也可能粗糙不平;可能颜色均一,也可能存在印刷图案;还有可能透明或半透明,甚至是在高温或潮湿环境下进行检测。这些表面特征会直接影响传感器对光线、声波或射线的接收效果。* 几何形态: 大多数在线检测场景中,被测物通常是片状、板状或卷材,但也有可能需要检测管材壁厚或异形件特定点的厚度。
针对这些材料的在线厚度检测,通常有以下核心技术要求:* 非接触性: 为了避免损伤高速运动的材料,同时不影响生产流程,测量系统必须是非接触式的。* 实时性: 生产线通常速度很快,需要传感器能快速响应,实时给出厚度数据,以便及时调整工艺参数,避免大批量不合格品产生。这就好比一个快速移动的传送带,我们的“眼睛”必须足够快才能看清上面每个物品的细微尺寸。* 高精度与高分辨率: 许多现代工业产品对厚度公差要求极高,例如电池隔膜、精密涂层、显示面板等,微米甚至亚微米级的厚度偏差都可能影响产品性能。因此,传感器需要具备足够高的分辨率来捕捉细微变化,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稳定性与可靠性: 产线环境往往比较恶劣,可能存在震动、灰尘、油污、高温或低温。传感器必须能在这些环境下长期稳定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 适用性广: 理想的传感器能适应不同材料、不同表面条件和不同厚度范围的测量需求。* 集成便利性: 测量数据需要方便地传输到工厂的控制系统(如PLC、DCS),进行数据分析、过程监控和闭环控制。
在线厚度检测,顾名思义,最核心的监测参数就是厚度。厚度是指材料在垂直于其表面的方向上的尺寸。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还需要关注一些与厚度相关的延伸参数和评价方法:
绝对厚度(Absolute Thickness): 这是最直接的测量值,指材料在某个特定点的实际厚度。
评价方法: 直接由传感器输出的距离值进行差分或单侧测量获得,通常以毫米(mm)或微米(µm)为单位。
厚度偏差(Thickness Deviation): 指实际测量厚度与目标设定厚度之间的差异。这个参数直接反映了产品是否合格,是质量控制的关键。
评价方法: 计算公式通常为:厚度偏差 = 实际测量厚度 - 目标设定厚度
。
厚度均匀性(Thickness Uniformity): 特别是对于片状或卷材产品,除了单个点的厚度要合格,整个幅面或连续长度上的厚度变化也至关重要。不均匀的厚度可能导致产品性能不稳定。
评价方法: 通常通过在材料宽度方向上设置多个测量点进行扫描,或者对连续生产的材料进行统计分析(如标准差、最大/最小厚度差)来评估。
克重(Grammage)或单位面积质量: 对于一些薄膜、纸张、无纺布等材料,克重是比厚度更常用、更稳定的质量控制指标。厚度会受材料密度、压实度等因素影响,而克重则更能体现材料的用量。
评价方法: 通过特定的测量技术(如β射线衰减法)直接测量得到,或根据已知材料密度和测量厚度进行换算:克重 = 厚度 × 材料密度
。
层间厚度(Layer Thickness): 对于多层结构材料(如复合膜、涂层),有时需要单独测量每一层的厚度。
评价方法: 这通常需要更高精度的传感器,或采用能区分不同层界面的技术(如共聚焦)。
这些参数和评价方法共同构成了在线厚度检测的质量控制体系,帮助企业实时掌握产品质量,及时调整生产工艺。
(1)、市面上各种相关技术方案
在线厚度检测领域的技术方案多种多样,每种都有其独特的工作原理、适用场景和性能特点。选择哪种“工具”,取决于我们要“测量”什么样的“河流”,以及对“深浅”的精度要求有多高。
a. 激光三角测量原理
想象一下,你拿着一个激光笔,斜着照向一个物体,激光点会在物体表面形成一个亮点。如果你用一台摄像机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亮点,当物体离你远近不同时,亮点在摄像机视野中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激光三角测量的基本原理。
工作原理与物理基础:激光三角测量法通过向被测物体表面发射一束已知角度的激光,然后使用一个受光元件(如CCD或CMOS传感器)在另一个固定角度接收从物体表面漫反射回来的激光光斑。当被测物体表面距离传感器发生变化时,由于三角关系,漫反射的光斑在受光元件上的位置也会发生偏移。通过精确计算这个光斑的偏移量,就能反推出物体表面与传感器的距离。
其核心的几何关系可以简化为:d = f * (x / (tan(θ) * x + L))
其中:* d
是传感器到被测表面的距离变化量。* f
是受光元件的焦距。* x
是光斑在受光元件上的位移。* θ
是激光发射角度。* L
是激光发射器与受光元件之间的基线距离。
这个公式表明,光斑在受光元件上的位移x
与被测距离d
之间存在一个确定的非线性关系。通过预先标定,可以将光斑的像素位置转换为精确的距离值。
对于厚度测量,通常会采用双传感器对称测量的方式。在材料的上下表面各安装一个激光位移传感器,它们同步测量各自到材料表面的距离。材料的厚度T
可以通过两个传感器测量到的距离D1
和D2
,以及两个传感器之间的固定距离L_base
(或它们各自到参考平面的距离)来计算:T = L_base - D1 - D2
或者更简便地,如果传感器安装在材料上下两侧并直接测量其表面,厚度就是两个传感器测量值之差。这种方法省去了传统接触式测量的机械磨损和对材料的压力,非常适合在线高速检测。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测量范围: 通常从几毫米到几百毫米,甚至可达数米。* 分辨率: 几十微米到几微米,优质的系统分辨率可达0.01mm。* 线性度: 优于±0.1% FSO(满量程)。* 响应时间/更新频率: 几百赫兹到几十千赫兹,甚至更高。* 光斑尺寸: 几十微米到几毫米。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 非接触测量: 不损伤被测物,适用于柔软、易损、高温或高速运动的材料。 * 高速响应: 能够满足快速生产线的在线实时检测需求。 * 应用广泛: 对多种材料表面(漫反射表面)有良好的适应性。 * 结构相对简单: 相较于一些更复杂的光学系统,成本和维护相对较低。 * 厚度测量便利: 通过双传感器配对可实现精确的差分厚度测量。* 缺点: * 对表面光泽度敏感: 镜面反射或透明材料的测量效果可能不佳,因为激光可能不发生漫反射或直接穿透。 * 受环境光影响: 强烈的环境光可能干扰受光元件对激光光斑的识别,需要采取遮光措施。 * 对被测物倾斜敏感: 表面倾斜角度过大可能导致光斑无法有效反射回受光元件。 * 测量范围与精度权衡: 测量范围越大,通常精度会相对降低。
b. 激光共聚焦原理
如果说激光三角测量是“斜着看影子判断距离”,那么激光共聚焦就像是“用一个超级聚焦的手电筒去探测,只有当手电筒的光斑正好落在物体表面时,才能得到最亮最清晰的反射光”。
工作原理与物理基础:激光共聚焦传感器发射一束宽光谱的白光,通过特殊的光学元件将不同波长的光聚焦在物体表面不同深度上。当物体表面正好处于某个特定波长的光的焦平面上时,该波长的光会被最有效地反射,并通过一个针孔(共聚焦孔径)聚焦到光谱仪上。这个针孔的作用是滤除来自焦平面之外的散射光,确保只有焦平面上的光才能到达探测器。光谱仪检测反射光波长的峰值,由于不同波长的光对应不同的聚焦深度,因此通过峰值波长就可以高精度地确定传感器与物体表面的距离。对于厚度测量,尤其适用于透明或多层材料,传感器可以识别不同层界面反射回来的光波长峰值,从而分别计算出每个界面的距离,进而得到各层厚度。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测量范围: 0.05毫米至几十毫米。* 分辨率: 亚微米级,低至几纳米(0.005微米)。* 线性度: ±0.01% FSO到±0.03% FSO。* 测量速率: 数千赫兹到几十千赫兹。* 光斑尺寸: 几微米,最小可达2微米。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 极高精度和分辨率: 适用于超薄材料及多层膜的厚度测量。 * 适应性广: 可测量透明、镜面、粗糙等不同表面材质。 * 非接触式、高速在线: 对被测物无损伤。 * 光斑小: 可测量微小特征和复杂几何形状。* 缺点: * 测量范围相对较小: 不适合大范围厚度测量。 * 成本较高: 光学系统复杂,价格昂贵。 * 对环境要求高: 对震动、灰尘等环境因素较为敏感。
c. X射线衰减法
想象一下,医生用X光给病人拍片子,骨头会吸收大部分X光而显得白,而肌肉和皮肤吸收少则显得黑。X射线厚度测量也是这个原理,只不过我们是根据材料对X光的“吸收量”来判断它的“厚度”。
工作原理与物理基础:X射线衰减法通过发射一束能量稳定的X射线穿透被测材料。当X射线穿过材料时,其强度会因材料的厚度、密度和原子序数而衰减。位于材料另一侧的探测器测量穿透后的X射线强度。根据比尔-朗伯定律,X射线强度的衰减与材料的厚度呈指数关系:I = I_0 * e^(-μρt)
其中:* I_0
是入射X射线强度。* I
是穿透材料后的X射线强度。* μ
是质量衰减系数(取决于材料原子序数和X射线能量)。* ρ
是材料密度。* t
是材料厚度。通过已知I_0
、μ
、ρ
并测量I
,即可反推出材料厚度t
。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测量范围: 钢材0.05毫米至20毫米,铝材0.1毫米至200毫米(取决于型号和应用)。* 测量精度: ±0.1%至0.5% FSO。* 测量速率: 每秒数百次到数千次测量。* 最小测量点: 约10毫米。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 非接触式、无损测量: 适用于高速连续生产线。 * 不受表面影响: 材料表面颜色、光泽、温度变化不影响测量结果。 * 穿透力强: 适用于测量金属等较厚材料,甚至在高温状态下(如热轧)。 * 精度高,重复性好: 在稳定工况下表现出色。* 缺点: * 辐射安全问题: 需要严格的辐射防护措施和操作规范。 * 成本高昂: 设备复杂,维护成本也较高。 * 对材料成分和密度敏感: 需预知材料密度和衰减系数,或进行校准。 * 不能测量多层材料各层厚度: 只能得到总厚度。
d. β射线衰减法
β射线测量与X射线类似,都是通过射线穿透材料后的衰减来计算厚度,但β射线更适用于轻质、薄型材料。你可以把它想象成“用一种更轻柔的射线去给更薄的纸张‘称重’,然后推算它的厚度”。
工作原理与物理基础:β射线衰减法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如锶-90)发射β射线。当β射线穿透被测材料时,一部分能量会被材料吸收或散射,导致其强度衰减。位于材料另一侧的探测器测量穿透后的β射线强度。与X射线类似,其强度衰减与材料的单位面积质量(克重)呈指数关系。通过比较穿透前后的β射线强度,并结合材料的已知质量吸收系数,可以精确计算出材料的单位面积质量,进而通过材料密度计算出厚度。I = I_0 * e^(-μ_m * m_A)
其中:* I_0
是入射β射线强度。* I
是穿透材料后的β射线强度。* μ_m
是质量衰减系数(取决于材料性质和β射线能量)。* m_A
是单位面积质量(克重)。然后通过 厚度 t = m_A / ρ
(其中 ρ
为材料密度) 得到厚度。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测量范围: 0.1克/平方米至10,000克/平方米(或等效厚度)。* 分辨率: 高达0.01克/平方米。* 测量精度: ±0.1%至0.5% FSO。* 测量速度: 高达100测量/秒。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 非接触式、无损测量: 适用于高速在线生产线。 * 尤其适用于超薄材料: 如塑料薄膜、纸张、无纺布等的厚度或克重测量。 * 不受表面影响: 材料颜色、透明度、温度和表面纹理不影响测量。 * 测量精度高,稳定性好: 可实现闭环控制。* 缺点: * 辐射安全问题: 虽β射线穿透力较弱,仍需考虑辐射防护。 * 不适用于厚重材料: 穿透力有限。 * 对材料成分和密度敏感: 需预知材料特性。
(2)、市场主流品牌/产品对比
这里我们将重点对比几家在在线厚度测量领域表现突出的国际品牌,它们各自凭借不同的技术路线,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可靠的解决方案。
德国米铱 (激光共聚焦) 德国米铱在激光共聚焦测量技术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其产品以极高的精度和分辨率著称。其共聚焦厚度测量系统能够实现亚微米级的分辨率,线性度可达±0.03% FSO,测量速率高达70千赫兹。它特别擅长超薄材料和多层膜的厚度测量,对透明、镜面等多种表面有良好适应性,并且光斑极小,能检测微小特征。其主要优势在于极致的精度和表面适应性,但测量范围相对有限,且通常成本较高。
英国真尚有 (激光三角测量) 英国真尚有ZLDS115激光位移传感器采用激光三角测量原理。该传感器的测量范围最大可达2000mm(可选4000mm),最高分辨率可达0.01mm,线性度最优可达±0.03mm。其更新频率为1kHz,能够满足实时在线测量的需求。产品具备良好的温度稳定性(温度偏差为±0.03% FS/°C)和IP65防护等级,适合在恶劣的工业环境中使用。通过两个ZLDS115传感器配对,无需额外的控制盒或特殊校准,即可实现厚度测量。此外,该传感器还具备多种滤波器和可选的高温版本,可以灵活应对不同的测量需求。
日本基恩士 (激光三角测量) 日本基恩士的激光轮廓测量仪同样基于激光三角测量原理,其重点在于获取被测物的三维轮廓信息。该系列具有高达0.05微米(Z轴)的分辨率和0.1微米的重复精度,采样速率高达64千赫兹,每秒可获取12800点轮廓。它的测量范围也比较广,Z轴可达10毫米至600毫米。日本基恩士的优势在于其高速获取整个截面轮廓的能力,不仅能测厚度,还能进行形状检测,对材料表面颜色、光泽度变化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这使得它在需要同时检测厚度和形状,或对整个幅面厚度均匀性有高要求的应用中表现出色。
英国思百吉NDC技术公司 (β射线衰减) 英国思百吉NDC技术公司的β射线测量仪,采用β射线衰减法,特别适合于薄膜、纸张、无纺布等轻质超薄材料的厚度或克重测量。它的测量范围可达0.1克/平方米至10,000克/平方米,分辨率高达0.01克/平方米,精度在±0.1%至0.5%之间。该技术在测量结果上不受材料颜色、透明度、温度和表面纹理的影响,并且能实现高精度的在线闭环控制。其主要优势在于对超薄材料的测量能力和稳定性。
美国韦林 (X射线衰减) 美国韦林的X射线厚度测量系统,采用X射线衰减法。它主要针对金属板材等较厚材料的厚度检测。该系统在钢材测量范围0.05毫米至20毫米,铝材0.1毫米至200毫米,精度可达±0.1%至0.5%,测量速率可达每秒数千次。X射线测量的独特优势在于其强大的穿透力,可以测量高温材料,且不受材料表面条件的影响。这使得它成为金属工业中,尤其是在恶劣高温环境下进行厚度检测的理想选择。
(3)选择设备/传感器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技术指标及选型建议
选择合适的在线厚度检测传感器,就像为一场精密手术挑选最趁手的工具,需要根据“手术对象”和“手术难度”来定。以下是几个关键指标及其选型建议:
a. 测量范围与被测物厚度
实际意义: 测量范围决定了传感器能检测的最薄和最厚尺寸。
影响: 如果传感器测量范围过小,可能无法覆盖所有产品规格;如果过大,则可能牺牲精度。
选型建议: 确保传感器的测量范围能够覆盖你产线上的所有产品厚度,并留有一定余量。对于变幅较大的产品,可选择宽量程传感器;如果产品厚度一致,则选择量程适中的高精度传感器。例如,如果你要测量几毫米到几十毫米的钢板,激光三角测量或X射线方案可能更合适;如果只是微米级的薄膜,激光共聚焦或β射线则更具优势。
b. 精度、分辨率与线性度
实际意义:
精度: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接近程度,它决定了你的测量结果有多“准”。
分辨率: 传感器能分辨出的最小距离变化,它决定了你的测量有多“细”。例如,0.01mm分辨率意味着传感器可以分辨出10微米的厚度变化。
线性度: 传感器在整个测量范围内输出与输入之间的线性关系程度,它衡量了传感器在不同测量点上“准”的均匀性。
影响: 这些指标直接关系到你的产品是否能达到质量标准。低精度或低分辨率可能导致无法发现细微的厚度偏差,造成不合格品流入市场。
选型建议: 根据你的产品对厚度公差的严格程度来选择。例如,对于电池隔膜、光学薄膜这类对厚度要求极高的产品,需要选择分辨率达到微米甚至亚微米级的激光共聚焦传感器。而对于一般板材,几百微米精度的激光三角测量传感器可能就足够。总的来说,精度越高,价格通常也越高,需权衡投入产出比。
c. 测量速率/更新频率
实际意义: 传感器每秒能进行多少次测量。
影响: 决定了传感器能否实时跟上产线速度,捕捉到快速变化的厚度。如果产线速度很快,而传感器测量速率慢,就会错过很多数据点,导致“漏检”。
选型建议: 高速生产线(如薄膜、纸张生产线)需要高测量速率的传感器(如几千赫兹甚至更高)。对于速度较慢的生产线,几百赫兹的传感器可能就足够了。比如,生产速度每分钟100米的产品,如果想每1毫米取一个点,理论上需要每秒100000个点,这对传感器速率要求极高。实际中通常会根据需求进行合理采样。
d. 材料特性适应性(颜色、透明度、光泽度、温度)
实际意义: 传感器对不同被测材料表面的适应能力。
影响: 如果传感器对特定材料特性不适应,可能导致测量不稳定,甚至无法测量。例如,激光三角测量对镜面材料反射效果不佳;X射线和β射线则不受表面光泽影响。
选型建议:
漫反射表面(如普通金属、塑料、纸张): 激光三角测量是性价比较高的选择。
镜面、透明或多层材料: 激光共聚焦技术表现出色。
高温金属材料: X射线衰减法是首选。
超薄、轻质材料(如薄膜、纸张): β射线衰减法更具优势。
特殊工况(如高温、水雾、油污): 考虑传感器的高温选配、防护等级和非接触原理的抗干扰能力。
e. 防护等级与工作环境
实际意义: 传感器抵抗外部环境因素(如灰尘、水汽、油污、震动、温度)侵蚀的能力。
影响: 低防护等级的传感器在恶劣环境下容易损坏,影响寿命和测量稳定性。
选型建议: 根据产线环境的恶劣程度选择相应防护等级的传感器。例如,IP65等级通常足以应对大部分工业现场的灰尘和水溅,而更严酷的环境可能需要IP67甚至更高。同时,宽工作温度范围的传感器能更好地适应季节和环境温度变化。
f. 输出接口与系统集成
实际意义: 传感器如何将数据传输给外部控制系统。
影响: 如果输出接口不兼容或数据传输速率不够,会给系统集成带来麻烦。
选型建议: 确保传感器提供与你的PLC、DCS或上位机系统兼容的模拟(如4-20mA, 0-10V)或数字(如RS232, RS422, Ethernet/IP, Profinet)输出接口。数字接口通常能提供更丰富的数据信息和更好的抗干扰能力。
(4)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相应解决建议
在线厚度检测虽然能大幅提升效率,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常会遇到一些“小插曲”,了解并提前预防,能让系统运行更顺畅。
a. 问题:被测物抖动或平整度不佳
原因与影响: 生产线上的材料可能存在高速运动带来的振动,或者材料本身不平整、翘曲。这会导致传感器测量的距离值不断波动,进而影响厚度计算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就像“水波涟漪”会让深度测量变得困难。
解决方案与预防措施:
机械稳定: 在传感器测量点附近加装导向辊、压紧装置或真空吸附装置,尽量将被测材料压平、固定,减少抖动。
数据滤波: 利用传感器内置的滤波功能(如中值滤波、简单平均、滑动平均)或在外部控制系统中对数据进行软件滤波处理,平滑测量曲线,消除瞬时波动。
高采样率: 选择测量速率足够高的传感器,即使抖动,也能采集到足够多的数据点,通过统计学方法(如求平均值)获得更稳定的结果。
b. 问题:传感器受环境光干扰
原因与影响: 强烈的环境光(如阳光直射、生产线上的强照明灯)可能与激光光源的波长接近,干扰受光元件对激光光斑的识别,导致测量数据跳变或丢失,好比“背景噪音太大,听不清说话声”。
解决方案与预防措施:
遮光罩: 在传感器和被测物之间安装物理遮光罩,阻挡环境光直射。
窄带滤光片: 传感器内部通常会集成与激光波长匹配的窄带滤光片,但极端环境下可能仍需外部辅助。
选择高抗干扰能力传感器: 某些高级传感器具备更强的环境光抑制算法。
调整传感器安装位置: 避免传感器直接暴露在强光源下。
c. 问题:材料表面特性变化大(如颜色、光泽度、透明度)
原因与影响: 生产线上可能会切换不同颜色、不同反光度甚至透明的材料。激光三角测量传感器对这些变化较为敏感,可能导致测量值漂移或无法测量。
解决方案与预防措施:
选择适应性强的传感器: 对于多变的材料,优先考虑激光共聚焦、X射线或β射线等受表面特性影响小的技术。
参数优化: 对于激光三角传感器,部分型号支持调整激光功率或接收增益,可针对不同材料进行优化设置并保存配方。
多点校准: 在生产线切换不同材料时,进行针对性校准。
专用算法: 开发或使用传感器厂商提供的专门算法,以适应表面变化。
d. 问题:温度变化对测量精度的影响
原因与影响: 工业生产环境温度波动较大,可能导致传感器内部电子元件或光学部件产生热形变,进而影响测量精度,就像“热胀冷缩”会让尺子变长变短。
解决方案与预防措施:
选择温度稳定性好的传感器: 关注传感器的温度漂移系数,选择指标更优的产品。例如英国真尚有的ZLDS115激光位移传感器,其温度偏差仅为±0.03% FS/°C。
温控措施: 在极端温度环境下,为传感器提供额外的冷却或加热装置,保持其工作在稳定温度区间。
温度补偿: 部分传感器内置温度传感器和补偿算法,可以自动修正温度带来的误差。
e. 问题:传感器污染(灰尘、油污)
原因与影响: 工业现场的灰尘、油污、水汽可能附着在传感器的发射镜头和接收窗口上,阻挡光路,导致测量信号衰减或错误,就像“戴着墨镜看东西,总觉得不清晰”。
解决方案与预防措施:
高防护等级: 选择IP65或更高防护等级的传感器。
定期清洁: 建立严格的传感器清洁维护制度,使用专用清洁剂和工具小心擦拭。
气刀/吹气装置: 在传感器窗口前设置气刀或定期吹气,利用洁净压缩空气吹走灰尘和水汽。
防护罩: 为传感器安装外部防护罩,阻挡大部分污染物。
金属板材轧制: 在热轧或冷轧生产线上,利用X射线厚度计对高速运动的钢板或铝板进行在线厚度测量,实时监控板材厚度均匀性,及时调整轧机辊缝,确保产品符合公差要求并减少废品率。
塑料薄膜生产: 在流延膜、吹塑膜等生产过程中,采用β射线或激光三角测量传感器,对超薄塑料薄膜进行不间断厚度检测,确保薄膜厚度均匀一致,提升产品质量和利用率。
纸张/无纺布制造: 在造纸和无纺布生产线上,β射线测量仪被广泛用于在线监测纸张或无纺布的克重和厚度,帮助生产商控制材料成本,优化生产工艺。
精密涂层检测: 在电池隔膜、光伏背板、平板显示器等行业的精密涂层工艺中,激光共聚焦传感器能够实现多层结构的薄膜厚度测量,精确控制涂层厚度,保障产品性能。
玻璃制造: 在浮法玻璃或显示面板玻璃生产中,激光三角测量传感器可用于在线测量玻璃板的厚度和平整度,避免光学缺陷和尺寸偏差,提高良品率。例如,英国真尚有的ZLDS115激光位移传感器,凭借其高精度和稳定性,可以胜任此类应用。
内径测量仪精密轮廓检测系统微观型面测量系统静态形变测量系统精密在线测厚系统振动测量系统无人警卫船光伏清洁机器人智能垃圾压实机智能机器人自稳定无人机起落平台空气质量检测仪桥梁结构健康检测系统其他检测系统
焊缝分析软件3D数据处理软件工业物联网平台电涡流软件预测分析软件AI软件计算机视觉平台数据平台解决方案服务免代码软件集成平台定制软件
测速测长_测距传感器 | 测距仪皮米级电容位移传感器线激光轮廓扫描仪 | 线扫激光传感器激光位移传感器线性位置传感器光谱共焦传感器Kaman传感器系统干涉仪测径仪 | 测微计 | 激光幕帘千分尺传感器纳米平台光栅传感器地下探测仪光纤传感器太赫兹传感器液位测量传感器倾角 | 加速度测量传感器3D扫描传感器视觉相机 | 3D相机水下测量仪磁耦合线性执行器磁场传感器雷达传感器石墨烯霍尔效应传感器卷材位置传感器振动测量传感器结构检测传感器监控电涡流传感器水听器校准器无线光学通讯传感器网关纳米级电涡流传感器其它检测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