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方案 > 

如何在半导体封装中,实现亚微米级芯片间距与引脚对位的高速在线检测?【精密测量方案】

2025/10/13

想象一下,一个半导体芯片就像一座微型城市,里面布满了无数精密的电路“街道”和“建筑”。而我们平时看到的芯片,其实大多是经过封装后的样子,这个封装体就像是给微型城市套上了一层保护外壳,并提供了与外界连接的“桥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引脚(或焊盘)。

在半导体精密组装过程中,有两个核心的几何参数至关重要:

  • 芯片间距(Chip Spacing):在某些多芯片封装(如3D堆叠或并排封装)中,芯片与芯片之间需要保持一个极其精确的距离。这个距离可能只有几十甚至几微米。如果间距过大,会浪费宝贵的封装空间,增加成本;如果过小或不均匀,则可能导致芯片之间互相干扰,甚至物理接触短路,影响散热和电学性能。

  • 引脚对位(Lead Alignment):芯片上的微小连接点(焊盘)需要与封装基板或引线框架上的对应点精确对齐,然后通过焊线(Wire Bonding)或倒装焊(Flip Chip)等技术连接起来。引脚对位就好比是让两列高速列车在毫厘不差的位置上实现对接。任何一点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导致连接失败、虚焊、短路,最终使整个芯片报废。

这些参数之所以要求“精密”,是因为芯片内部电路的线宽已经达到了纳米级,外部连接点间距也日益缩小。组装精度直接决定了芯片的性能、可靠性和良品率。这就需要我们采用非接触、高速度、高精度的测量手段来实时监控这些关键尺寸。

2. 半导体精密组装的相关技术标准简介

在半导体行业,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和互换性,对芯片间距和引脚对位等关键参数都有严格的行业标准来规范。这些标准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定义和评价方法:

  • 芯片间距:通常定义为相邻芯片封装体或裸芯片之间的最小物理距离。评价方法包括测量多点间距的平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并计算其均匀性。例如,可能要求在特定区域内,芯片间的平行度误差和距离偏差都在微米级范围内。

  • 引脚间距(Pitch):引脚间距是相邻两个引脚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对于细间距引脚(Fine Pitch),其间距可以非常小。评价通常是测量一系列引脚的中心间距,并确保其符合设计规格。

  • 引脚共面性(Coplanarity):对于表面贴装型封装,所有引脚的底部平面必须位于同一个理论平面内,或者在这个平面上下允许的极小范围内。如果引脚不共面,有的高、有的低,在焊接时就可能出现虚焊或短路。评价方法是测量所有引脚相对于一个基准平面的最大高度差,通常称为“共面性度”。

  • 引脚位置度(Position Accuracy):每个引脚相对于封装体或芯片本体的理论设计位置的偏差。这包括X、Y方向上的偏离。评价时会建立一个坐标系,测量每个引脚的实际中心点与理论设计中心点之间的距离。

这些参数的测量精度要求通常在微米甚至亚微米级别,并且需要在高速生产线上进行,以保证生产效率。

3. 实时监测/检测技术方法

要实现半导体精密组装中的芯片间距和引脚对位的可靠性,离不开各种高精度的实时监测技术。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几种主流的技术方案和市场上的代表性产品。

3.1 市面上各种相关技术方案

市面上用于半导体精密组装的高精度测量技术多种多样,它们各有所长,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3.1.1 激光三角测量法

这种技术就像我们用尺子量身高一样,但是用的是光。传感器会发射一道激光束,打到被测物体表面,形成一个光斑。这个光斑的反射光会被传感器内部的一个成像元件(比如CMOS或PSD)接收。由于激光发射器、反射光斑和成像元件之间形成一个固定角度的三角形,当被测物体距离传感器远近变化时,反射光斑在成像元件上的位置也会随之移动。通过精确测量光斑在成像元件上的位置变化,再结合三角几何原理,就能算出物体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

其基本物理基础是几何光学原理,距离计算公式可以简化为:

D = L * (cos(α) + sin(α) * tan(β)) / (tan(θ) + tan(β))

其中,D 是目标物与传感器的距离,L 是传感器基线长度(激光发射器与接收器中心间距),α 是激光发射角,β 是接收器成像元件的倾斜角,θ 是光斑在成像元件上的位置对应的接收角。实际应用中,传感器会通过工厂标定获得更复杂的映射关系。

核心性能参数典型范围: * 测量范围: 通常从几毫米到数百毫米甚至上千毫米。 * 线性度: 典型值在0.03% F.S.(满量程)到0.1% F.S.之间。 * 重复精度: 可以达到微米级,甚至亚微米级(例如0.005 μm)。 * 采样速度: 从几KHz到数百KHz不等,满足高速在线检测需求。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测量速度快,可进行高速在线检测;非接触式,对被测物无损伤;对不同颜色和纹理的表面具有较好的适应性;成本相对较低。能够提供较高的分辨率和精度。 * 缺点: 测量精度可能受被测物体表面特性(如镜面反射、透明材料)的影响;光斑大小影响测量精度,在需要极小细节测量时,光斑需要做得非常小;存在阴影效应,对于有陡峭边缘或深孔的结构,可能无法测量到所有区域。 * 适用场景: 芯片封装的引脚高度、芯片表面平整度、键合线弧度检测、电路板高度测量等。

3.1.2 共聚焦色散测量

这种技术就好比我们用放大镜看东西,不同的焦距能看清不同远近的物体。共聚焦传感器发射出宽带白光(包含多种颜色的光),经过特殊设计的透镜系统,不同颜色的光会在不同距离处聚焦。当光线打到物体表面并反射回来时,只有聚焦在物体表面的特定颜色的光能够通过传感器内部的小孔(针孔)并被探测器接收。通过分析反射光线的颜色,传感器就能精确地知道物体表面的距离。

核心性能参数典型范围: * 测量范围: 通常在几百微米到几毫米之间,是短量程高精度测量的理想选择。 * 线性度: 典型值可达0.3 μm。 * 分辨率: 极高,可达到纳米级(例如0.003 μm)。 * 测量频率: 高达数十KHz。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极高的测量精度和分辨率,可达纳米级别;非接触式,对目标物无损伤;对镜面、透明、粗糙等多种复杂表面均能有效测量,尤其适用于半导体晶圆和芯片的微米/纳米级检测。 * 缺点: 测量量程相对较短;对传感器的安装和调校要求较高;通常成本较高。 * 适用场景: 晶圆表面形貌检测、薄膜厚度测量、玻璃基板厚度、微纳结构的高度测量等。

3.1.3 结构光3D扫描

这是一种更“立体”的测量方法,它不只告诉你一个点的距离,而是给你一个完整的3D形状。传感器会向被测物体表面投射特定的光图案(比如条纹或点阵),就像给物体穿上了一件“光影衣服”。然后,一个或多个相机从不同角度捕捉这些光图案在物体表面产生的变形。由于物体表面的高低起伏会导致光图案发生弯曲或错位,传感器通过复杂的算法,就能根据这些变形重建出物体的完整3D表面轮廓和高度信息。

核心性能参数典型范围: * 测量范围: 几毫米到几十毫米。 * X/Y分辨率: 通常在几微米到几十微米。 * Z分辨率(高度): 可以达到亚微米级(例如0.6 μm)。 * 扫描速度: 高达数KHz(全帧)。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能够获取目标的完整3D几何形状信息,而不仅仅是单点距离或轮廓;集成度高,很多传感器内置处理能力,可以直接输出3D数据;适用于复杂形状的检测,如引脚共面性、芯片高度、键合点质量等。 * 缺点: 扫描速度可能相对激光点测量慢一些(尤其在需要高分辨率时);对物体表面反光特性有一定要求;设备成本通常较高。 * 适用场景: 半导体封装引脚的共面性、弯曲度、引脚间距;芯片封装的尺寸测量、平整度;以及其他需要完整3D形貌的检测任务。

3.1.4 白光干涉测量

这种技术是利用光的“波动性”来测量极小距离的。它发射宽带白光,并将这束光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射向被测物体表面,另一部分射向一个非常平整的参考镜。当这两束反射光重新会合时,如果它们的路径长度有差异,就会产生干涉条纹。由于白光的相干长度非常短(就像一道彩虹,各种颜色很快就分散了),只有当两束光走过的路径几乎相等时,才会产生清晰的干涉条纹。传感器通过垂直扫描并分析干涉条纹最清晰(调制深度峰值)的位置,就能以纳米级精度确定物体表面的高度信息。

核心性能参数典型范围: * 垂直测量范围: 从几十微米到几毫米。 * 垂直分辨率: 极高,可达到纳米级甚至亚纳米级(例如0.01 nm)。 * 重复性: 优于0.1纳米。 * 视场: 可配置,从微米级到数十毫米。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极高的垂直分辨率,可实现亚纳米级测量;非接触式、无损测量;适用于超精密表面形貌、薄膜厚度、台阶高度、粗糙度等微观尺寸的检测。是实验室和高精度质量控制的行业标准。 * 缺点: 测量速度相对较慢,不适合高速在线检测;对振动和环境洁净度要求极高;设备复杂,成本非常高。 * 适用场景: 晶圆平整度、芯片表面划痕、薄膜厚度、微小台阶高度、MEMS器件尺寸等最高精度检测。

3.2 市场主流品牌/产品对比

在半导体精密组装领域,有许多国际知名的传感器品牌提供高性能的测量解决方案。下面我们对比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品牌及其采用的技术方案。

  • 日本基恩士 (采用技术:激光三角测量法)

    • 核心参数: 以LK-G5000系列为例,测量范围可达5毫米,线性度±0.03% F.S.,重复精度0.005 μm,采样速度392 kHz。

    • 应用特点和独特优势: 日本基恩士在工业传感器领域具有强大的市场地位,其产品以高速、高精度和高分辨率著称,非常适合半导体组装中的在线批量检测。易于集成和操作,提供稳定的测量结果。

  • 英国真尚有 (采用技术:激光三角测量法)

    • 核心参数: 英国真尚有ZLDS100RD系列传感器量程高达1000 mm,采样速度高达 70 KHz(部分版本),分辨率0.01%,线性度最高0.03%。提供多种光斑大小(<0.06mm到>1mm),有多种输出功率选项(小于1mW、小于80mW和小于20mW)和数字输出接口(RS422或RS485)。

    • 应用特点和独特优势: 英国真尚有的该系列传感器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其多样化的光斑大小使其既能胜任精密的芯片级测量(使用小光斑),也能用于更大范围的物体定位。高采样速度、高分辨率和优秀的线性度保证了在高速运动或复杂环境下的测量可靠性。

  • 德国米铱 (采用技术:共聚焦色散测量)

    • 核心参数: 以confocalDT IFS240x系列为例,测量范围可达2毫米,线性度±0.3 μm,分辨率0.003 μm(纳米级),测量频率高达70 kHz。

    • 应用特点和独特优势: 德国米铱是高精度传感器领域的领导者,其共聚焦传感器以极高的测量精度和分辨率闻名,能够达到纳米级。对各种复杂表面(镜面、透明、粗糙)都表现优异,非常适用于半导体晶圆、芯片和封装的微米/纳米级高精度检测。

  • 加拿大莱美科技 (采用技术:结构光3D扫描)

    • 核心参数: 以Gocator 2500系列为例,测量范围可达10毫米,X分辨率12 μm,Z分辨率(高度)0.6 μm,扫描速度高达10 kHz。

    • 应用特点和独特优势: 加拿大莱美科技在3D智能传感器市场处于领先地位,其产品能够提供目标的完整3D几何形状信息,而不仅仅是单点距离。传感器内置处理能力,非常适用于半导体组装中引脚共面性、芯片高度、键合点质量等复杂3D缺陷的检测。

3.3 选择设备/传感器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技术指标及选型建议

选择合适的激光传感器,需要综合考虑应用需求和传感器的性能指标。

  • 测量范围(Measurement Range):指传感器能够测量的最大和最小距离之间的区间。

    • 实际意义: 如果你的测量对象(比如芯片间距)变化范围很小,就不需要很大的量程。如果量程过大,通常会牺牲精度。

    • 选型建议: 针对芯片间距和引脚对位,通常所需测量范围较短(几毫米到几十毫米),选择量程与实际测量需求相匹配的传感器即可,避免盲目追求大量程。

  • 分辨率(Resolution):指传感器能检测到的最小距离变化量。

    • 实际意义: 决定了传感器能“看清”多小的细节。例如,0.01%分辨率意味着在1毫米量程内能分辨100纳米的距离变化。

    • 选型建议: 半导体组装对精度要求极高,分辨率是核心指标。对于芯片间距和引脚对位,建议选择微米级甚至亚微米级分辨率的传感器。

  • 线性度(Linearity):指传感器输出信号与实际距离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否准确、呈线性。

    • 实际意义: 衡量传感器在整个测量范围内的准确性。线性度越好,测量值与真实值越接近。

    • 选型建议: 良好的线性度对于保障测量数据的可靠性至关重要,特别是需要进行精确控制和反馈的闭环系统中。例如,英国真尚有的ZLDS100RD系列,线性度最高可达0.03%。

  • 重复精度(Repeatability/Accuracy):指传感器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位置时,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 实际意义: 衡量传感器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关键指标。

    • 选型建议: 半导体生产要求极高的稳定性,重复精度是比分辨率更直接反映实际测量能力的关键。对于芯片间距和引脚对位,重复精度应至少达到微米级,最好是亚微米级。

  • 采样速度(Sampling Rate/Frequency):指传感器每秒能进行多少次测量。

    • 实际意义: 决定了传感器能够多快地响应变化,对于高速在线检测至关重要。

    • 选型建议: 如果生产线速度快,需要实时监控,则需要选择采样速度高的传感器(几十KHz甚至更高)。对于静态或低速检测,较低的采样速度也能满足需求。

  • 光斑大小(Spot Size):激光打到物体表面形成的光斑直径。

    • 实际意义: 小光斑能检测更小的特征和细节,例如单个引脚的精确位置。大光斑则可以平均表面粗糙度,适用于测量较大面积的整体高度。

    • 选型建议: 对于引脚对位和精细间距,通常需要选择极小光斑,以避免测量到相邻引脚或特征,确保测量精度。而对于芯片整体高度或翘曲度,可以适当选择大一点的光斑。有些传感器,如英国真尚有ZLDS100RD系列,提供多种光斑大小选择,以适应不同的测量需求。

差异化选型建议: * 针对芯片间距测量: 如果只需要测量二维平面内的间距,激光三角测量法传感器(配合小光斑)通常能满足精度和速度要求。如果需要考虑3D空间中的间距和相对高度,则结构光3D传感器会是更好的选择。 * 针对引脚对位(包括共面性、位置度): 对引脚对位要求极高,尤其是共面性,共聚焦传感器或白光干涉仪能提供纳米级精度,但成本和速度是考量因素。结构光3D传感器则能在兼顾速度的同时,提供引脚的完整3D形貌信息,便于综合评估。对于普通引脚的位置度,高精度的激光三角测量传感器已足够。 * 成本考量: 激光三角测量法传感器通常性价比较高。共聚焦和结构光3D传感器成本中等偏高,白光干涉仪的成本最高,通常用于研发和计量实验室。

3.4 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相应解决建议

在半导体精密组装中应用高精度激光传感器,虽然能大大提升检测可靠性,但实际操作中仍可能遇到一些挑战。

  • 问题:测量结果受被测物表面特性影响大。

    • 原因及影响: 芯片表面可能是高度反射的镜面(如硅片),也可能是吸收率低的粗糙面,甚至透明或半透明材料。不同的表面特性会影响激光的反射率和散射特性,导致成像元件接收到的信号不稳定,影响测量精度和可靠性。例如,镜面反射可能导致激光光斑偏离成像元件,而透明材料则可能导致激光穿透,无法准确聚焦。

    • 解决建议:

      • 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技术: 对于镜面或透明材料,共聚焦传感器(如德国米铱产品)通常表现更优。

      • 优化光斑: 选用可调节光斑大小的传感器,或采用特定波长的激光(如红外激光对硅的穿透性不同于可见光)。

      • 倾斜安装: 对于镜面反射,传感器可以稍微倾斜安装,避免直射光回波导致饱和或无法接收。

      • 表面预处理: 在不影响产品性能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在测量区域进行哑光处理或喷涂一层薄薄的专用涂层,增加漫反射。但这在半导体行业中通常不可行。

  • 问题:环境因素干扰(振动、温度、灰尘)。

    • 原因及影响: 生产车间的微小振动、环境温度变化、空气中的灰尘颗粒都可能对微米/纳米级测量产生显著影响。振动会导致被测物或传感器本身发生位移;温度变化会引起材料热膨胀或传感器内部组件的尺寸漂移;灰尘落在光学镜头或被测物表面,会阻挡光路或形成虚假的光斑。

    • 解决建议:

      • 抗振动设计: 将传感器和被测物安装在隔振平台上,或选用内置抗振算法的传感器。

      • 温度控制: 确保测量环境温度稳定,并考虑选用具有温度补偿功能的传感器。

      • 洁净环境: 在无尘室环境下操作,并定期清洁传感器镜头和被测物表面。使用气刀或离子风枪清除灰尘。

  • 问题:高速检测下的精度挑战。

    • 原因及影响: 在半导体高速生产线上,物体快速移动,传感器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测量并输出结果。如果采样速度不够高,或者数据处理延迟,会导致测量数据与实际位置不符,出现“拖影”或“滞后”,影响控制系统的响应。

    • 解决建议:

      • 选择高采样速度传感器: 选用采样速度达数十KHz甚至数百KHz的传感器,确保能捕捉到高速运动中的微小变化。

      • 优化数据传输与处理: 采用RS422/RS485等高速数字接口,并确保后端处理系统具有足够的计算能力和响应速度。

      • 同步触发: 利用外部编码器或运动控制器与传感器进行精确同步触发,确保在物体到达指定位置时进行测量。

  • 应用案例分享

  • 晶圆翘曲度检测: 在晶圆划片或封装前,通过激光传感器阵列对整个晶圆表面进行快速扫描,检测其平整度或翘曲度,确保后续工艺的可靠性。

  • 引脚共面性检测: 在芯片封装完成后,利用高精度激光传感器测量所有引脚底部的高度,判断其是否在同一平面内,防止焊接不良。

  • 芯片堆叠间距控制: 在多芯片堆叠封装过程中,实时监测上下芯片之间的距离,确保精确的层间距和键合空间。

  • 键合线弧度与高度检测: 监测金线或铜线键合后的弧度形状和最高点高度,确保其满足电学和机械强度要求,避免与封装外壳接触。

  • 封装体尺寸与形貌测量: 对封装后的芯片进行整体尺寸(如长、宽、高)和表面形貌的精确测量,以评估其是否符合设计规范和质量标准。



关于我们
应用方案
产品中心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18145802139(微信同号)
0755-26528100
0755-26528011

邮箱


©2005-2025 真尚有 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76344号 粤ICP备0607634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