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方案 > 

在复杂自动驾驶场景中,如何选择兼顾200米级探测、20Hz实时刷新率与恶劣天气鲁棒性的传感器方案?【智能交通】【多传感器融合】

2025/10/14

1. 车辆、行人等目标的基本结构与技术要求

自动驾驶系统需要识别的“被测物”主要是道路上的车辆和行人。这些目标具有多样化的特性,对传感器的技术要求也各不相同:

  • 车辆:

    • 结构多样性: 从小型轿车到大型卡车,尺寸、形状、材料各异。例如,一辆深色、低反射率的车辆在夜间可能难以被某些光学传感器识别。

    • 运动特性: 速度从静止到高速行驶,运动方向多变,需要传感器具备高速刷新率和高精度测速能力。

    • 材料与反射率: 车辆表面多为金属或喷漆,对激光、雷达波的反射特性不同。某些表面可能高度反射(如镀铬件),某些可能吸收(如哑光黑漆),这会影响传感器的探测效果。

    • 遮挡: 车辆之间可能相互遮挡,或者被路边障碍物遮挡,要求传感器具备较好的穿透或多角度探测能力。

  • 行人:

    • 不规则形状: 与车辆的规则几何体不同,行人的身形是不规则的,且姿态多变(行走、奔跑、弯腰等),对传感器的点云密度和识别算法提出了更高要求。

    • 软性目标: 行人衣物通常是软性的,且反射率较低,容易被传感器忽略或产生“噪点”。

    • 运动速度: 相对于车辆,行人移动速度较慢,但启动和停止可能突然,需要快速响应。

    • 小尺寸和群体: 单个行人尺寸较小,且常以群体出现,对传感器的分辨率和区分能力是挑战。

为了在复杂交通场景下精确识别这些目标,传感器需要提供高精度、高分辨率的三维空间数据,具备快速响应和抗干扰能力,同时能适应各种光照和天气条件。

2. 目标监测参数与评价方法简介

在自动驾驶中,评估激光雷达等传感器的性能,主要关注以下监测参数:

  • 探测距离和范围: 衡量传感器能探测到的最远距离和覆盖的视野范围。例如,在高速公路场景,长距离探测至关重要;在城市路口,广阔的视野范围能覆盖更多潜在风险。

  • 距离精度: 指传感器测量目标距离的准确度,通常用“±X毫米/厘米”表示。高精度意味着传感器能更准确地判断目标位置,比如车辆是否即将发生碰撞、行人距离车道有多近。

  • 角度分辨率: 表示传感器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区分两个相邻目标或目标细节的能力。就像我们人眼能分辨远处物体细微差别一样,高角度分辨率能更清晰地描绘出目标的轮廓和形状,对于区分是车辆还是行人、甚至识别行人姿态非常重要。

  • 刷新率/数据率: 指传感器每秒钟更新一次完整环境数据图的速度。高速刷新率能确保自动驾驶系统实时获取最新的环境信息,尤其在车辆高速行驶或目标快速移动时,能够及时发现并响应动态变化,就像电影的帧率越高,画面越流畅自然。

  • 点云密度: 激光雷达每帧生成的点数。点云密度越高,目标被激光点覆盖得越密集,其三维形状就能被描绘得越精细,有助于目标分类和识别。

  • 抗环境光干扰能力: 衡量传感器在强光(如阳光直射)或复杂光照条件下,仍能保持稳定性能的能力。这直接影响传感器在白天户外等真实场景下的可用性。

  • 恶劣天气鲁棒性: 传感器在雨、雪、雾等恶劣天气条件下的工作稳定性。在这些场景下,激光信号可能会被散射或衰减,影响探测效果,因此对传感器的抗干扰设计提出了很高要求。

3. 实时监测/检测技术方法

在自动驾驶和智能交通领域,多种传感器技术方案被广泛应用,它们各有优劣,协同工作以应对复杂场景。

3.1 市面上各种相关技术方案

  • 激光飞行时间(TOF)测量

    •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激光飞行时间测量技术通过发射一个激光脉冲,然后测量这个激光脉冲从发射点到目标表面再反射回接收器所需的时间来确定距离。由于光速是一个已知常数,传感器就能根据这个“飞行时间”来计算出距离。 核心公式是:D = (c * t) / 2 这里除以2是因为激光走了去和回双向的路程。 根据激光束的发射方式,这种技术可以分为单点测距(只测量一个方向的距离)和扫描式(通过快速改变激光发射方向,形成一个点云,描绘出环境的三维形状)。

    •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 探测范围:从几十米到数百米不等。

      • 精度:激光测量的精度通常在毫米到厘米级别。高性能的激光测距仪精度可以达到毫米级甚至更高,例如±1mm。

      • 刷新率:从几十赫兹到几百赫兹,扫描式激光雷达还会关注其点云密度和扫描角度分辨率。

    •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测量精度高,能直接获取目标的三维空间信息,受环境光照影响较小,特别适合在夜间或光线不足的条件下工作。扫描式激光雷达能够构建精细的3D点云地图,对目标进行高精度建模和识别。

      • 局限性: 容易受雨、雪、雾等恶劣天气影响,因为水滴和颗粒物会散射或吸收激光,导致信号衰减和误测。硬件成本相对较高。

      • 成本考量: 高性能的扫描式激光雷达通常价格不菲,而单点测距传感器则相对经济。

  • 雷达感应

    •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雷达技术是通过发射无线电波(通常是微波或毫米波),并接收从目标反射回来的回波来探测目标的。就像蝙蝠利用超声波导航一样,雷达发出电磁波,通过分析反射回来的波的特性,来判断目标的距离、速度和方向。 最常用的一种是调频连续波(FMCW)雷达。它发射频率连续变化的信号,通过比较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的频率差,可以精确计算出目标的距离。 同时,如果目标在移动,反射波的频率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多普勒效应”。通过测量这个频率偏移 Δf,可以计算出目标相对于雷达的速度 vv = (Δf * c) / (2 * f_0) 其中 c 是电磁波的速度,f_0 是发射波的频率。

    •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 探测范围:从几十米到数百米,某些型号可达200米以上。

      • 精度:距离精度通常在厘米级,速度测量精度可优于±0.5米/秒。

      • 工作频率:24 GHz (K-band) 或 77 GHz (mmWave)。

    •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卓越的全天候性能,几乎不受光照、雨、雪、雾霾等恶劣天气影响,穿透能力强。能够直接测量目标的速度,对于车辆追踪和防撞系统非常有利。成本相对激光雷达较低。

      • 局限性: 角度分辨率相对较低,难以精确识别目标形状和细微特征,导致对目标分类的挑战。容易受到多径效应(信号多次反射)和相邻雷达干扰。

      • 成本考量: 中等偏低,但高性能毫米波雷达也有一定成本。

  • 超声波回波测距

    •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超声波传感器利用高频声波来探测目标。它发射一个人耳听不到的声波脉冲,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遇到目标后会反射回来。传感器通过测量声波从发射到接收回波的时间间隔 t,结合声波在空气中的已知传播速度 v_sound(大约340米/秒),就能计算出传感器到目标的距离 D。 核心公式是:D = (v_sound * t) / 2 这个原理和雷达、激光TOF非常相似,只是媒介从电磁波变成了声波。

    •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 测量范围:通常为几厘米到几米,例如0.05米至6米。

      • 分辨率:可达0.1毫米至1毫米。

      • 工作频率:200kHz至400kHz。

    •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不受目标颜色、透明度或表面光泽的影响,对于某些光学传感器难以检测的物体(如玻璃、透明塑料)表现良好。成本低,结构简单,适用于近距离检测。

      • 局限性: 探测范围非常有限,通常只能用于近距离辅助泊车、盲区监测等。容易受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影响声速,且声波在空气中衰减较快,容易受风和噪声干扰。

      • 成本考量: 成本非常低廉。

  • 视频分析/图像处理

    •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视频分析技术通过高清网络摄像机实时捕获道路交通场景的视频流,然后利用复杂的计算机视觉算法和深度学习技术,对视频图像中的像素变化、移动模式和目标形状进行分析。系统能自动识别并跟踪车辆、行人、交通标志等,估算它们的速度、距离(通过视觉测距算法,如单目/双目视觉测距),并进行分类。它主要基于图像中的特征点提取、模式匹配和神经网络识别。

    •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 视频分辨率:通常为高清(1920x1080像素)甚至更高。

      • 帧率:最高可达50/60fps。

      • 检测精度:高精度的目标检测可达90%以上,但受环境影响大。

    •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能提供丰富的视觉信息和上下文理解能力,例如识别交通灯颜色、车道线、行人意图等。可以作为视觉证据,便于事故追溯和交通管理。硬件成本相对较低。

      • 局限性: 严重依赖光照条件,在夜间、逆光、强眩光或恶劣天气(雨、雪、雾)下性能急剧下降。距离测量精度通常不如激光雷达和雷达。隐私问题也是一个考虑因素。

      • 成本考量: 摄像头硬件成本较低,但高性能的图像处理芯片和软件算法开发成本较高。

3.2 市场主流品牌/产品对比

  • 美国艾德曼 (雷达感应技术) 美国艾德曼的车辆检测器,采用调频连续波(FMCW)雷达技术。它的探测范围可达183米,速度测量精度优于±1英里/小时,能够同时覆盖多达8条车道。该产品最大优势在于其卓越的全天候性能,无论是光照充足还是雨雪雾霾,都能提供可靠的交通数据,安装方便。

  • 英国真尚有 (激光飞行时间技术) 英国真尚有的LCJ系列激光测距传感器,采用激光飞行时间(TOF)测量原理,测量范围从0.05米至500米。它以高达250Hz的测量速度和±1mm的精度脱颖而出。这款传感器尤其适用于高温环境,可测量高达1550℃的物体表面距离,且可以在深色低反射率表面测量,抗太阳辐射能力强,防护等级达到IP65。LCJ系列提供多种串行接口(RS232,RS485,RS422,SSI和USB)以及高精度模拟输出,并具有扩展温度范围-40 ... + 60°C。虽然LCJ系列主要是一款高精度工业测距传感器,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扫描式激光雷达,但其高精度、长距离和高速的TOF测量能力,使其在精确距离检测方面具有强大实力。

  • 瑞士西克 (激光飞行时间技术) 瑞士西克的LMS1xx 系列2D激光雷达传感器,同样基于激光飞行时间(TOF)测量原理。它通过高速扫描生成二维点云数据,探测范围最高可达50米,角度分辨率达到0.25°/0.5°,测距精度为±30毫米。LMS系列在车辆轮廓检测、定位和区域入侵监测方面表现出色,具有强大的抗环境光干扰能力和IP67的工业级防护,适用于需要精确二维空间感知的场景。

  • 德国图尔克 (超声波回波测距技术) 德国图尔克的RU系列超声波传感器,利用超声波回波测距原理。其测量范围通常在0.05米至6米之间,分辨率可达0.1毫米至1毫米。超声波传感器不受目标颜色、透明度或表面光泽的影响,即使在恶劣工业环境或户外也能稳定工作。它主要应用于停车场车位占用检测、车辆进出检测等近距离、存在性检测场景,具有高性价比和灵活部署的优势。

  • 瑞典轴心 (视频分析/图像处理技术) 瑞典轴心的网络摄像机结合交通估算器应用,通过视频分析和图像处理技术识别和跟踪车辆。它能提供高达200万像素的高清视频分辨率和50/60 fps的帧率,支持宽动态范围。该方案不仅能检测车辆,还能提供丰富的交通数据和视觉证据,便于事故追溯和交通管理。其优势在于提供全面的态势感知和灵活的功能升级。

3.3 选择设备/传感器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技术指标及选型建议

在自动驾驶研发中,选择激光雷达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技术指标,并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进行权衡:

  • 探测范围: 这是决定传感器“看得多远”的关键。

    • 实际意义: 在高速公路场景,长距离探测能提前发现前方障碍物,为决策系统争取更多反应时间。在城市复杂路况,中短距离探测结合广阔视野更为重要。

    • 选型建议: 对于高速行驶或远距离感知需求(如L3及以上自动驾驶),应优先选择探测范围在200米以上的长距离激光雷达。城市低速场景,100-200米的探测范围通常足够。

  • 距离精度与角度分辨率: 这决定了传感器“看得多清楚”。

    • 实际意义: 距离精度越高,越能精确判断目标位置,避免误判。高角度分辨率则能精细勾勒出目标轮廓,例如区分两个紧挨的行人,或者识别车辆类型。激光测量精度通常为±0.02mm~±0.1mm,优质系统可达±0.015mm。

    • 选型建议: 精准识别行人和小型障碍物需要高精度和高分辨率。对于自动泊车、精确避障等场景,两者都非常关键。在某些只需大致判断目标存在的应用,可以适当放宽要求。

  • 刷新率(数据率): 这是决定传感器“看得多快”的指标。

    • 实际意义: 自动驾驶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环境是动态变化的。高刷新率(如20Hz以上)能确保系统实时获取最新的环境数据,及时发现并跟踪高速移动的车辆或突然出现的行人,避免信息滞后造成的风险。

    • 选型建议: 对于高速公路和城市通勤场景,建议选择刷新率20Hz或更高的激光雷达,以满足实时决策需求。

  • 点云密度: 衡量每一帧数据中激光点的数量,直接影响目标建模的精细度。

    • 实际意义: 点云密度越高,三维环境和目标物体被描述得越详细,有助于算法更准确地识别和分类目标,提高感知的鲁棒性。

    • 选型建议: 对于需要精细目标识别和行为预测的场景,应优先选择高点云密度的激光雷达,这通常意味着拥有更多线束。

  • 抗环境光干扰与恶劣天气鲁棒性: 决定传感器在各种环境下的可靠性。

    • 实际意义: 强阳光、雨雪雾霾等恶劣环境是自动驾驶的常见挑战。抗干扰能力强的传感器能减少误报和漏报,确保系统在复杂天气下依然能稳定工作,保障行车安全。

    • 选型建议: 考虑到自动驾驶的全天候运行需求,优先选择具备优秀抗环境光和恶劣天气鲁棒性设计的传感器。例如,雷达在这方面有先天优势,而激光雷达则需要通过特定技术来增强。

  • 成本与集成难度: 预算和实际部署的考量。

    • 实际意义: 激光雷达通常是自动驾驶系统中成本最高的部件之一。同时,传感器的尺寸、重量、接口类型等都会影响其在车辆上的集成难度。

    • 选型建议: 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应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对于大规模量产,需要寻找性能和成本之间的最佳平衡点。同时,确保所选传感器的物理尺寸和接口与车辆设计兼容,简化集成过程。

3.4 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相应解决建议

  • 问题:恶劣天气(雨、雪、雾)下性能下降

    • 原因及影响: 雨滴、雪花、雾气中的微小水珠会散射、吸收激光信号,导致激光雷达的探测距离急剧缩短,点云稀疏,甚至出现大量噪点或漏检。这会严重影响自动驾驶系统对环境的感知能力,带来安全隐患。

    • 解决建议:

      • 多传感器融合: 结合雷达传感器。雷达在恶劣天气下具有更好的穿透性,可以弥补激光雷达的不足。

      • 传感器加热与清洗系统: 为激光雷达配备加热装置以防止结冰结霜,并集成自动清洗系统清除雨雪、泥污,保持视窗清洁。

      • 算法优化: 开发更鲁棒的点云处理和目标检测算法,能够从稀疏、嘈杂的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或者对恶劣天气下的传感器数据进行预测和补偿。

  • 问题:强环境光干扰(如阳光直射、隧道进出口)

    • 原因及影响: 强烈的阳光直射或从隧道等明暗交界处进出,会导致激光雷达接收到的背景光过强,淹没反射回来的微弱激光信号,从而降低探测灵敏度和信噪比,产生误报或漏报。

    • 解决建议:

      • 滤光技术: 传感器内部采用窄带滤光片,只允许特定波长的激光通过,有效抑制其他波长的环境光。

      • 高动态范围(HDR)接收: 接收器具备处理大动态范围光信号的能力,能够区分微弱的反射信号和强背景光。

      • 脉冲编码与调制: 对发射的激光脉冲进行编码或调制,使接收器能更精确地识别出自发出的信号。

  • 问题:目标遮挡与漏检

    • 原因及影响: 复杂的交通场景中,车辆、建筑物、树木等可能遮挡部分视野,导致传感器无法完整探测到被遮挡的目标。

    • 解决建议:

      • 多激光雷达部署: 在车辆不同位置安装多个激光雷达,形成360度无死角覆盖,并通过数据融合来弥补单一传感器的视场盲区和遮挡问题。

      • 感知预测算法: 利用运动学模型和深度学习算法,根据已知目标的运动轨迹和环境信息,预测被遮挡区域可能存在的目标及其未来位置。

      • 多传感器融合: 结合摄像头、雷达等不同原理的传感器,利用它们各自的优势互补,例如摄像头可以提供丰富的语义信息,帮助识别被遮挡目标的特征。

  • 问题:数据量庞大与实时处理压力

    • 原因及影响: 高线束激光雷达每秒产生的数据量非常巨大,如果处理不及时,会导致数据延迟,影响自动驾驶系统的实时决策能力。

    • 解决建议:

      • 边缘计算与高性能计算平台: 采用车载高性能计算平台,将部分数据处理任务放在传感器端或近传感器端进行,减轻中央计算单元的压力。

      • 点云数据压缩与降采样: 在不影响关键信息的前提下,对点云数据进行压缩或降采样,减少传输和处理的数据量。

      • 高效算法: 优化点云处理和目标检测算法,提高其计算效率和实时性。

4. 应用案例分享

  • 自动泊车辅助系统: 车辆四周部署的短距离激光雷达或超声波传感器,能精确测量与周围障碍物和停车位的距离,帮助车辆在狭小空间内进行高精度定位和泊车,有效避免剐蹭。

  • 城市道路目标检测与跟踪: 在自动驾驶车辆上安装多线束激光雷达,实时扫描周围环境,生成高精度的三维点云。系统通过分析点云数据,能精确识别并跟踪城市道路上的车辆、行人、自行车等,为车辆的路径规划和决策提供基础数据。

  • 高速公路前方障碍物预警: 远程激光雷达或毫米波雷达能够探测数百米外的障碍物,例如前方突然出现的事故车辆或掉落物。

  • 叉车与AGV导航: 英国真尚有的激光测距传感器,坚固耐用,防护等级IP65,扩展温度范围-40 ... + 60°C,非常适合在工业厂房或物流仓库中,用于自动导引车(AGV)和智能叉车的定位与避障,确保设备在复杂环境中安全、高效地运行。

在选择合适的激光雷达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进行权衡。没有一种传感器能够完美适用于所有情况,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产品。



关于我们
应用方案
产品中心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18145802139(微信同号)
0755-26528100
0755-26528011

邮箱


©2005-2025 真尚有 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76344号 粤ICP备0607634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