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轮船自动靠岸场景中,船舶本身可以被视为一个庞大的、动态的被测物。它的基本结构,如船舷、船头、船尾,以及靠泊的码头结构(包括码头线、系缆桩、防撞护舷等),都是测距传感器的潜在目标。
要实现毫米级的精确靠泊,确保安全并降低碰撞风险,对测距技术有非常高的要求。想象一下,一艘巨轮就像一个在水上漂浮的庞然大物,在风浪和水流的作用下,它每时每刻都在轻微移动。当它试图精确地贴近码头,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司机在狭窄的车位里停车,需要知道与障碍物之间分毫不差的距离。这个“分毫不差”就意味着需要极高的测量精度。
具体来说,对测量技术的技术要求包括:
高精度: 需要达到毫米级甚至亚毫米级的测量精度,尤其是在船舶与码头距离较近时。这就像在几十米的距离外,仍然能分辨出几毫米的微小移动。
长距离与短距离兼顾: 船舶从远处接近码头(几百米)就需要开始测距,直到最终贴合(几厘米)都需要可靠的测量数据。这就要求传感器既能“看”得远,也能“看”得清近处。
快速响应: 船舶是一个动态目标,其位置和速度都在不断变化,传感器必须能实时、快速地更新测量数据,避免“滞后”造成误判。这就像电影里的高速摄影,能捕捉到瞬间的动作。
抗干扰能力: 海洋环境复杂多变,强烈的阳光直射、海上薄雾、雨雪、海浪飞溅,甚至码头表面的反光不均或有污渍,都可能干扰传感器的正常工作。传感器必须具备强大的“免疫力”,不受这些因素影响。
环境适应性: 传感器需要能在宽温度范围、高湿度、盐雾腐蚀等恶劣海洋气候条件下稳定运行,并且具备高防护等级(如IP65或更高),能有效抵御水和灰尘侵入。
在船舶自动靠岸场景中,主要的监测参数围绕船舶与码头之间的相对位置、姿态和运动状态展开。
相对距离: 这是最核心的参数,指的是船舶舷侧与码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以及船头/船尾与泊位参考点之间的纵向距离。评估方法通常是传感器直接测量,并通过多个传感器的布局来提供多点距离信息,甚至构建出船舶的二维或三维位置图。精度评价依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最大偏差。
相对速度: 指船舶接近码头的速度和沿码头线的平移速度。这是避免碰撞的关键参数。它可以通过对连续距离测量数据进行时间求导(即计算距离变化率)来获得。评价方法是比较传感器计算的速度与船舶实际速度(由其他导航系统或高精度GPS获得)之间的差异。
相对角度/姿态: 指船舶与码头线之间的夹角,以及船舶的横摇、纵摇等姿态信息。这些参数对于确保船舶与码头平行靠泊,避免船体受损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安装多个距离传感器,结合三角几何原理计算得到。例如,在船头和船尾各安装一个传感器,通过两个点与码头的距离差异即可计算出船舶的偏航角。
位置重复性: 指传感器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固定距离目标进行多次测量时,结果的一致性。这个参数反映了传感器输出的稳定性,对于精确泊位点的锁定非常重要。评价方法通常是计算多次测量结果的标准差。
3.1 市面上各种相关技术方案
在船舶自动靠岸的测距需求中,市面上有多种成熟的技术方案可供选择,每种都有其独特的原理和适用场景。
3.1.1 激光脉冲飞行时间法 (Laser Pulse Time-of-Flight, ToF)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激光脉冲飞行时间法,顾名思义,是通过测量激光脉冲从发射到接收目标反射回来的时间来计算距离。它的原理就像我们对着山谷喊一声,然后测量听到回声的时间来估算距离一样,只不过这里用的是速度更快的激光。传感器发射一个非常短的激光脉冲,这个脉冲以光速(c)向目标传播,击中目标后,部分光线会被目标表面反射,并沿着原路径返回到传感器的接收器。传感器精确地测量从激光发射到接收反射光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t)。
根据物理学原理,光速是恒定的(在空气中略低于真空光速)。因此,激光脉冲往返的总距离是 2 * 距离 (D)。 所以,距离 (D) 的计算公式为: D = (c * t) / 2
其中,c
代表光速(约 3 x 10^8 米/秒),t
代表激光脉冲往返的时间。
为了达到高精度,传感器需要配备极其精确的时间测量电路,能够分辨纳秒甚至皮秒级别的时间差。例如,如果需要达到毫米级的精度,就需要测量到皮秒级的时间。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 测量范围: 从几厘米到数百米,甚至超过1000米。 * 精度: 激光测距的精度通常在毫米级(±1mm到±10mm)到厘米级。 * 重复精度: 优于1毫米。 * 测量频率: 从几十赫兹到数百赫兹,高频传感器可达250Hz甚至更高,能够提供实时的动态数据。 * 光斑尺寸: 随距离增大而扩散,通常在远距离会有几十毫米到几百毫米的光斑。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 长距离测量能力强: 这是其最突出的优势,能够覆盖船舶靠岸从远距离接近到近距离停泊的整个过程。 * 精度较高: 在长距离测量中仍能保持较高的毫米级精度,对于精确靠泊至关重要。 * 抗环境光干扰能力较好: 现代ToF传感器通常会采用窄带滤波器、脉冲编码和先进的信号处理算法来区分环境光和自身发出的激光信号,即使在阳光直射下也能稳定工作。 * 对目标表面特性不敏感: 相对于其他一些光学原理,ToF对目标表面的颜色、反射率变化不那么敏感,可以在深色或粗糙表面上进行测量。 * 响应速度快: 高测量频率能提供实时的距离数据,有效捕捉船舶的动态变化。 * 局限性: * 成本较高: 相较于一些简单的超声波或红外传感器,ToF激光测距传感器的技术复杂度更高,成本也相对较高。 * 受恶劣天气影响: 尽管有较好的抗环境光干扰能力,但在浓雾、大雨、大雪等极端天气条件下,激光束可能会被散射或吸收,导致测量距离缩短或精度下降。 * 光斑扩散: 在极长距离下,激光光斑会扩散,这可能导致测量的目标不够精确,尤其是在目标边缘或需要精确瞄准小目标时。
3.1.2 激光三角测量法 (Laser Triangulation)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激光三角测量法的原理就像我们用眼睛估算距离一样,通过角度来判断。传感器向目标表面发射一束激光,激光在目标上形成一个光斑。传感器内部有一个高分辨率的接收元件(如CCD或CMOS阵列)和一个光学透镜,它会从一个已知角度观察这个光斑。当目标物体移动时,激光光斑在接收元件上的成像位置也会随之移动。
通过传感器内部的几何关系(激光发射器、接收器和接收元件形成一个固定的三角形),以及光斑在接收元件上的位置变化,传感器可以利用三角函数计算出目标物体的精确距离或位移。 简单的三角测量关系可以表示为: 距离 = (传感器基线长度 * 焦距) / (光斑位移量)
这个公式是简化后的,实际的计算会更复杂,涉及到透镜的光学特性和CCD阵列的像素位置。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 测量范围: 通常较短,从几毫米到几十厘米,最远可达一两米。 * 精度: 激光三角测量法能实现很高的测量精度,优质的系统可达微米级甚至亚微米级。 * 重复精度: 同样极高,能够提供非常稳定的测量结果。 * 采样周期/测量频率: 极快,采样周期可达几微秒,意味着测量频率高达数千赫兹。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 超高精度: 能够在极短距离内提供微米级的测量精度,远超其他大部分测距技术。 * 极高采样速度: 能够以非常快的速度获取数据,适合高速运动或需要快速反馈的应用。 * 非接触测量: 不会对目标造成任何物理干扰。 * 局限性: * 测量范围短: 这是其主要限制,不适用于船舶靠岸初期的大范围测距。 * 受目标表面影响较大: 目标的颜色、光泽度、粗糙度以及倾斜角度都会影响激光反射和接收,可能导致测量误差或不稳定。 * 环境光干扰: 外部强光可能会对接收元件上的光斑识别造成干扰。 * 成本较高: 高精度的光学系统和接收元件使得其制造成本不低。
3.1.3 超声波飞行时间法 (Ultrasonic Time-of-Flight)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超声波飞行时间法与激光ToF原理相似,但它使用的是声波而非光波。传感器发射一个高频的超声波脉冲,这个脉冲以声速(c_sound)向目标传播。当声波碰到目标物体时,会被反射回来,并被传感器的接收器捕获。传感器测量从发射超声波到接收回波之间的时间间隔(t)。
距离 (D) 的计算公式为: D = (c_sound * t) / 2
其中,c_sound
代表声速(在标准大气压和20℃时约为343米/秒),t
代表超声波脉冲往返的时间。需要注意的是,声速受介质温度、湿度、气压等因素影响较大,因此高精度的超声波传感器通常会内置温度补偿。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 测量范围: 从几厘米到几十米,典型的有10米、30米等。 * 精度: 通常在毫米级到厘米级(例如1毫米分辨率)。 * 响应时间: 通常为几十毫秒到几百毫秒,慢于激光。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 对目标颜色、材质和透明度不敏感: 超声波不像光波那样容易被颜色或透明度影响,可以测量透明液体、非金属物体等。 * 环境适应性较强: 对多尘、潮湿的环境有较好的适应性,不像光学传感器那样容易被灰尘遮挡。 * 成本效益高: 相对于激光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通常成本更低,易于安装和配置。 * 结构坚固: 通常外壳坚固,防护等级高。 * 局限性: * 测量范围有限: 相对于激光,超声波的能量衰减快,测量距离较短,不适用于船舶靠岸的远距离场景。 * 测量速度较慢: 声速远低于光速,导致响应时间较长,测量频率较低,可能无法满足船舶高速运动时的实时性要求。 * 受温度影响大: 声速随温度变化明显,需要进行温度补偿以保证精度。 * 波束角较宽: 超声波束通常比激光光斑宽,可能导致测量精度在特定应用中受到限制,容易受周围物体干扰产生误报。
3.1.4 微波雷达飞行时间测距 (Microwave Radar Time-of-Flight)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微波雷达飞行时间测距与激光和超声波ToF原理类似,但它使用的是微波信号。传感器发射微波信号,微波信号以接近光速(在空气中略慢)向目标传播,击中目标后反射回来,被接收器捕获。传感器测量从发射微波到接收回波之间的时间间隔(t)。
距离 (D) 的计算公式为: D = (c_microwave * t) / 2
其中,c_microwave
代表微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t
代表微波信号往返的时间。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 测量范围: 可达数百米,甚至更远。 * 精度: 通常为厘米级。 * 测量刷新率: 足以支持实时靠泊辅助。 * 工作环境: 全天候运行。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 强大的穿透能力: 微波信号对雨、雾、雪、沙尘等恶劣天气条件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几乎不受能见度影响,实现全天候可靠测距。 * 长距离测量: 能够实现数百米甚至更远的测距,适用于船舶靠岸的远距离阶段。 * 抗干扰能力强: 对环境光等光学干扰不敏感。 * 系统集成度高: 常常与船舶靠泊辅助系统深度集成,提供距离、速度、角度等综合信息。 * 局限性: * 精度相对较低: 相较于激光ToF和激光三角测量法,微波雷达的精度通常为厘米级,难以满足船舶极近距离靠泊时的毫米级精度需求。 * 成本较高: 高性能的微波雷达系统通常造价不菲。 * 体积和功耗: 相比激光传感器,微波雷达设备可能体积较大,功耗也相对较高。
3.2 市场主流品牌/产品对比
在船舶自动靠岸的测距应用中,以下几个主流品牌凭借其核心技术和产品优势,在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
德国西克: 德国西克是工业自动化领域的知名品牌,其在激光测距传感器方面表现突出。他们主要采用激光脉冲飞行时间法。例如其代表性产品,测量范围可达0.15米至150米(对反光板可达180米),精度在典型值为±3毫米,重复精度1毫米,测量频率50赫兹。其优势在于长距离测量能力、高精度和快速响应,尤其具有出色的抗环境光干扰能力,非常适合船舶靠岸初期远距离测距和避障。
英国真尚有: 英国真尚有的LCJ系列激光测距传感器也是基于激光脉冲飞行时间法。该系列产品测量范围从0.05米到500米,最高精度达到±1毫米,测量速度高达250赫兹。部分型号能够测量高达1550℃的高温物体表面距离,在深色表面和强太阳辐射的户外环境下也能保持准确测量,并具备IP65防护等级和-40℃至+60℃的宽广工作温度范围。
日本基恩士: 日本基恩士以其高精度的测量产品而闻名,其激光位移传感器主要采用激光三角测量法。例如,其产品可以提供微米级的超高精度(重复精度0.02微米),采样周期极快(3.9微秒),但测量范围相对较短,通常在几十毫米的范围内(如基准距离50毫米,测量范围±7毫米)。这种传感器非常适合船舶在极近距离(例如最后的几厘米)靠泊时的精确对中、定位和间隙测量,确保泊位的极致精准性。
挪威康斯伯格海事: 作为海事自动化领域的全球领导者,挪威康斯伯格海事的靠泊辅助系统集成了多种技术,其中就包括专用的微波雷达飞行时间测距传感器。虽然其独立传感器型号官方未详细公开,但其靠泊辅助系统能提供数百米(例如300米或更远)的测距能力,系统集成精度达到厘米级。该技术的突出优势在于其强大的全天候运行能力,能够有效应对雨、雾、雪和海浪飞沫等恶劣海洋环境,为船舶提供可靠的远距离测距和靠泊辅助信息。
3.3 选择设备/传感器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技术指标及选型建议
选择合适的测距传感器,就像挑选合适的工具来完成一项精密任务。需要关注的关键指标就像工具的“性能参数”,它们直接决定了传感器能否满足船舶自动靠岸的苛刻要求。
测量精度 (Accuracy): 这是传感器能够接近真实距离的程度。在船舶自动靠岸中,毫米级的精度至关重要,尤其是在船舶即将接触码头的最后阶段。如果精度不够,即使传感器显示距离安全,实际也可能已经发生轻微碰撞,导致船体或码头受损。
选型建议: 对于船舶最终停泊时的精确定位,必须选择精度在±1mm或更高的传感器。对于远距离避障,±5mm甚至±10mm的精度可能就足够。
测量范围 (Measuring Range): 传感器能有效测量的最短和最远距离。船舶靠岸是一个从远到近的过程,需要传感器既能监测几百米外的距离,也能精确测量几厘米内的间隙。
选型建议: 建议采用多传感器协同工作模式。例如,远距离(50米以上)选择测量范围大的激光ToF或微波雷达传感器,近距离(50米以内直至接触)则选择高精度的激光ToF或激光三角测量传感器。
测量频率/响应时间 (Measurement Frequency/Response Time): 传感器更新数据的速度。高测量频率意味着每秒可以提供多次测量数据,能够实时捕捉船舶的微小移动,为控制系统提供快速反馈,避免“滞后”导致操作失误。响应时间短,船只控制系统就能更快地做出调整,就像司机能立即感受到车辆与障碍物的距离变化。
选型建议: 船舶靠岸过程中,速度和方向都在变化,建议选择测量频率至少50Hz以上,最好能达到100-250Hz的高速传感器。
抗干扰能力 (Anti-interference Capability): 传感器在恶劣环境下(如强光、雾、雨、目标表面不均)正常工作的能力。海洋环境复杂,强烈的阳光、海面雾气、甚至码头颜色的不规则变化都可能影响测量。
选型建议: 优先选择采用先进滤波算法、抗环境光能力强(如红外激光或特定波长的激光)的激光ToF传感器,或不受光学条件影响的微波雷达传感器。
工作温度与防护等级 (Operating Temperature & IP Rating): 传感器在极端温度(高温或低温)和潮湿、盐雾环境下能否稳定工作,以及其防尘防水的性能。
选型建议: 考虑到船舶长期户外作业,应选择工作温度范围宽广(例如-40℃至+60℃)、防护等级至少IP65或更高(如IP67/IP68)的传感器,以确保其在恶劣海事环境下的长期可靠性。
光斑尺寸 (Spot Size): 激光束在目标表面形成的光斑大小。在远距离时,光斑会扩散。如果光斑太大,可能会同时照射到多个目标(如船舷和码头边缘),导致测量模糊。
选型建议: 在远距离测量时,选择光斑扩散程度较小的传感器;在近距离精确定位时,光斑尺寸越小越好,以确保精确指向目标。
3.4 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相应解决建议
即使选择了高性能的传感器,实际应用中仍然可能遇到各种挑战,影响其测量的可靠性和精度。
问题1:环境干扰导致测量不稳定
原因: 强烈的阳光直射在传感器镜头上,或者海面上的雾、雨、雪、海浪飞沫等恶劣天气条件导致激光束衰减、散射,接收到的信号质量下降。码头表面材质的反光率不均或有涂层脱落,也会影响激光反射效果。
影响: 测量数据波动大,出现“跳动”或“盲区”,严重时可能导致系统误判,增加碰撞风险。
解决建议:
传感器选型: 优先选择具有强大抗环境光能力和恶劣天气穿透能力的传感器(例如,特定波长激光、高级滤波算法的激光ToF传感器或微波雷达)。
安装位置优化: 尽可能将传感器安装在避免阳光直射的位置,或加装遮光罩、防雨罩。
多传感器融合: 采用多类型传感器(如激光ToF与微波雷达结合),通过数据融合算法相互验证,提高整体系统的鲁棒性。
智能滤波: 在控制系统中引入数字滤波算法(如卡尔曼滤波),平滑传感器数据,剔除异常值。
问题2:船舶动态运动下的数据滞后
原因: 船舶在靠岸过程中是一个持续运动的物体,如果传感器测量频率不够高,或者数据传输、处理存在延迟,那么控制系统接收到的距离数据就不是船舶当前瞬时的真实距离,而是前一时刻的距离。
影响: 控制系统基于“旧”数据做出决策,可能导致修正动作迟缓或过大,甚至错过最佳调整时机,增加碰撞风险。就像赛车手看后视镜反应慢了半拍,就可能错过弯道。
解决建议:
选择高频率传感器: 优先选择测量频率高(例如250Hz)的传感器,确保数据实时性。
优化通信协议: 采用高速、低延迟的通信接口(如RS422、以太网)和高效的数据传输协议。
预测算法: 在控制系统中引入运动预测算法,根据船舶的历史运动趋势预测下一时刻的位置,弥补数据传输和处理的微小延迟。
问题3:多径效应或干扰反射
原因: 激光束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被码头上的其他结构物(如系缆桩、高低不平的护舷、停泊的其他小型船只)反射,产生多重反射信号,导致传感器接收到错误的距离信息。
影响: 测量数据出现虚假值,指向错误目标,使系统做出错误判断。
解决建议:
优化传感器安装角度: 调整传感器发射角度,使其尽可能只对准目标区域,减少对其他可能产生反射的物体进行测量。
使用窄光束传感器: 选择光斑尺寸小、光束发散角小的传感器,提高测量的指向性。
区域屏蔽/软件过滤: 在控制系统中设置“安全区域”或“禁止区”,对来自这些区域的测量数据进行过滤或忽略。
信号处理: 采用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区分主反射信号和干扰反射信号。
激光测距传感器在海事及相关自动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为提升作业效率和安全性发挥着关键作用。例如,英国真尚有的激光测距传感器,可在自动化码头靠泊系统中提供高精度数据,实现船舶的精准入港和停靠。
自动化码头靠泊系统: 激光测距传感器被安装在船舶或码头上,实时监测船舶与泊位之间的距离、速度和角度,为自动靠泊系统提供高精度数据,实现船舶的精准入港和停靠,大幅减少人力操作和碰撞风险。
港口机械精确定位: 在岸桥、门座式起重机等港口大型装卸设备上,激光测距传感器用于精确定位集装箱或船体,确保吊装作业的精确对接,提高作业效率并防止意外发生。
船舶防碰撞预警系统: 传感器安装在船舷两侧,持续监测与码头、其他船只或水面障碍物的距离,一旦距离小于安全阈值,立即发出警报,辅助船员进行规避操作。
水上平台位置保持: 在海洋钻井平台、海上风电安装船等大型水上作业平台中,激光测距传感器可用于监测平台与固定结构(如海底井口、风机基础)的相对位置,配合动力定位系统实现平台的精确位置保持。
内径测量仪精密轮廓检测系统微观型面测量系统静态形变测量系统精密在线测厚系统振动测量系统无人警卫船光伏清洁机器人智能垃圾压实机智能机器人自稳定无人机起落平台空气质量检测仪桥梁结构健康检测系统其他检测系统
焊缝分析软件3D数据处理软件工业物联网平台电涡流软件预测分析软件AI软件计算机视觉平台数据平台解决方案服务免代码软件集成平台定制软件
测速测长_测距传感器 | 测距仪皮米级电容位移传感器线激光轮廓扫描仪 | 线扫激光传感器激光位移传感器线性位置传感器光谱共焦传感器Kaman传感器系统干涉仪测径仪 | 测微计 | 激光幕帘千分尺传感器纳米平台光栅传感器地下探测仪光纤传感器太赫兹传感器液位测量传感器倾角 | 加速度测量传感器3D扫描传感器视觉相机 | 3D相机水下测量仪磁耦合线性执行器磁场传感器雷达传感器石墨烯霍尔效应传感器卷材位置传感器振动测量传感器结构检测传感器监控电涡流传感器水听器校准器无线光学通讯传感器网关纳米级电涡流传感器其它检测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