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方案 > 

如何在1000℃+钢铁产线,实现发红钢坯±1mm非接触精准定位及高速切割?【恶劣环境解决方案】

2025/10/23

1. 基于高温发红钢坯的基本结构与技术要求

想象一下,钢铁生产线上的钢坯,它就像一块刚刚从熔炉中取出、还在炽热状态下的巨大“砖块”。这些钢坯通常是长方形或正方形截面的半成品钢材,长度可以达到数米甚至数十米。当它被称为“发红钢坯”时,意味着其表面温度非常高,通常在800°C到1200°C以上,呈现出橙红或鲜红色。

在这种高温状态下,对钢坯进行精确的定位和切割,是保证后续轧制工艺和最终产品尺寸精度的关键环节。这就对定位技术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严苛要求:

  • 高精度定位: 钢坯切割需要达到毫米级的精度,哪怕几毫米的偏差都可能导致材料浪费或影响产品合格率。这就要求传感器能精确测量钢坯的边缘位置或特定点的距离。

  • 非接触式测量: 由于钢坯温度极高且表面脆弱,任何接触式的测量方式都可能损坏钢坯,或导致传感器自身损耗。因此,测量必须是非接触的。

  • 耐高温与环境鲁棒性: 生产现场环境恶劣,不仅有钢坯自身的高温辐射,还有大量的蒸汽、粉尘、氧化铁皮、强电磁干扰和振动。传感器必须能够在这种环境中长期稳定工作,且不受高温辐射的影响。

  • 高速度响应: 钢坯通常在输送辊道上高速移动,传感器需要能够快速捕捉其位置变化,及时输出测量数据,以确保切割指令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 远距离测量能力: 为了保护传感器免受直接高温和机械损伤,往往需要将传感器安装在距离钢坯较远的位置,这就要求传感器具备一定的远距离测量能力。

2. 针对高温发红钢坯的相关技术标准简介

在钢铁生产中,对高温发红钢坯进行监测和定位,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核心参数:

  • 定位精度: 这是指传感器测量到的钢坯位置与其实际位置之间的最大偏差。在钢坯切割场景中,高定位精度意味着切割点能够非常准确地落在预设位置上,例如,如果要求切割长度误差在±2毫米以内,那么定位传感器的精度就必须优于这个值。它直接关系到切割后的产品尺寸是否符合要求,以及材料的利用效率。

  • 重复性: 衡量的是传感器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钢坯的同一位置进行多次测量时,结果之间的一致性。想象一下,如果传感器今天测得这个位置是1000毫米,明天在同样条件下又测得1002毫米,那么它的重复性就差。高重复性是保证生产线稳定运行和质量控制的基础,确保每次定位都是可靠的。

  • 响应时间: 指传感器从接收到钢坯信号到输出有效测量数据所需的时间。钢坯在生产线上是快速移动的,如果传感器“反应”太慢,它输出的数据就可能是滞后的钢坯位置,这会导致切割指令发出时,钢坯已经移动到了新的位置,从而造成切割偏差。因此,快速的响应时间对于实时控制至关重要。

  • 可测表面温度范围: 特指传感器能够准确测量高温物体表面距离,同时不受物体自身高辐射热量影响的能力。对于发红钢坯,其表面温度可能高达上千摄氏度,传感器需要能够在这种极热环境下正常工作,且其测量机制不能被钢坯自身的红外辐射所干扰,或者具备有效的抗干扰能力。

  • 环境适应性: 描述的是传感器在恶劣工业环境中(如高环境温度、粉尘、水蒸气、震动、电磁干扰)保持正常性能的能力。例如,一个具备高IP防护等级(如IP65或IP67)的传感器,表示它能有效防尘防水。同时,其工作温度范围需要覆盖现场环境的极端情况,有时还需要额外的冷却或加热装置来保证。

3. 实时监测/检测技术方法

对高温发红钢坯进行精准定位,市面上涌现了多种先进的传感器技术。这些技术各有侧重,其工作原理和适用场景也大相径庭,但都围绕着非接触、高精度、高速度这些核心要求。

(1)市面上各种相关技术方案

  • 激光测距技术 (基于脉冲时间飞行法或相位差法)

    激光测距技术就像你用一把非常精确的“光尺”去测量距离。它发射一束高度聚焦的激光束到钢坯表面,然后接收从钢坯表面反射回来的激光。通过分析发射和接收激光之间的关系,来精确计算距离。

    •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激光测距传感器主要采用两种主流原理:脉冲时间飞行法 (Time-of-Flight, TOF) 和相位差法 (Phase Shift)。

      • 脉冲时间飞行法 (TOF): 这种方法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就像我们对着远处的山喊一声,然后根据声音传过来所需的时间来估算距离。传感器会发射一个极短的激光脉冲,这个脉冲以光速传播,到达钢坯表面后反射回来,被传感器接收。传感器内部有一个超高精度的计时器,可以精确地测量从激光发射到接收的总时间 t。由于我们知道激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c(大约是30万公里/秒,即 3 x 10^8 米/秒),那么钢坯到传感器的距离 D 就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D = (c * t) / 2 这里的除以2是因为激光走了去和回两次的路程。这种方法特别适合长距离测量,其精度主要取决于计时器的准确性。

      • 相位差法 (Phase Shift): 相位差法的工作方式更像是我们用一个不断变化的信号去“标记”激光。传感器发射一个经过特定频率调制的连续激光波束。当这束激光反射回来时,它的相位会相对于原始发射波产生一个滞后或偏移。传感器通过比较发射波和接收波的相位差 φ,并结合调制信号的波长 λ,来计算距离 D。具体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 D = (φ / (2 * π)) * (λ / 2) 其中 φ 是以弧度表示的相位差。相位差法在短距离内能实现非常高的精度,通常比单纯的TOF法在近距离上更精细。

      • 对高温发红钢坯的适用性: 对于高温发红钢坯,其自身会发出可见光和红外辐射。然而,激光测距传感器发射的激光(通常是可见光或近红外,能量密度高)远强于钢坯自身辐射,且可以通过光学滤光片来有效抑制环境光和钢坯辐射的干扰。激光束在钢坯表面形成的光斑依然清晰,反射信号稳定,使得这两种原理都能在高温环境下稳定测距。

    • 核心性能参数典型范围:

      • 测量范围:从几厘米到数百米不等,特定型号可达500米甚至更远。

      • 精度:通常在±1毫米到±几十毫米之间,高性能型号甚至可以达到亚毫米级。

      • 分辨率:可达到0.1毫米到1毫米。

      • 测量速度:几赫兹到数百赫兹,例如10赫兹到250赫兹,甚至更高,以适应高速生产线。

      • 可测表面温度:对于专用高温型传感器,可直接测量1500°C甚至1800°C的物体表面距离。

    •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和重复性;非接触式测量,不会对高温钢坯造成损伤;测量速度较快,能够适应高速移动的钢坯;测量距离较远,安装位置灵活,可以远离高温区;专用高温型产品能有效应对高温辐射、蒸汽和粉尘等恶劣环境。

      • 缺点: 对目标物体的表面反射率有一定要求,如果表面极其粗糙或吸光性很强,可能会影响信号强度;浓厚的烟雾或水蒸气可能散射激光,造成信号衰减;相对于一些简单的传感器,初始投资成本可能较高。

  • 机器视觉技术 (2D成像)

    机器视觉技术就像给生产线安装了一双“慧眼”。它通过工业相机拍摄钢坯的“照片”,然后通过复杂的图像处理算法来“分析”这些照片,从而确定钢坯的位置。

    •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机器视觉系统通常由高速工业相机(如彩色CMOS相机)、高性能图像采集卡和图像处理软件组成。相机捕捉钢坯的二维图像,这些图像是一系列像素点,每个像素点都带有颜色和亮度信息。对于发红钢坯,系统会利用颜色识别算法(例如,识别图像中特定红色波段的像素),边缘检测算法(找到钢坯的清晰轮廓),以及模式匹配算法(比对预设的钢坯模板)来分析图像。通过这些分析,系统能够精确计算出钢坯的几何中心、边缘坐标以及其在视野中的精确位置。

    • 核心性能参数典型范围:

      • 图像分辨率:从几十万像素到上千万像素(例如1.3百万像素)。

      • 帧率:从几十帧/秒到几百帧/秒(例如30-100帧/秒),直接影响对高速运动物体的捕捉能力。

      • 定位精度:可达到亚像素级别,通常在0.1毫米到1毫米。

      • 处理速度:取决于图像分辨率、算法复杂度以及处理器的性能。

    •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除了定位,还能获取钢坯的形状、尺寸、表面缺陷等丰富信息,实现多维度检测;智能化程度高,可适应复杂场景;非接触式。

      • 缺点: 易受环境光线变化影响,高温钢坯自身发出的强光可能会干扰图像质量,需要特殊的滤光片和光源控制;对视场要求高,容易被蒸汽、粉尘遮挡;系统相对复杂,调试和维护成本较高;直接获取三维距离信息需要更复杂的立体视觉或结构光方案。

  • 红外热像技术

    红外热像技术就像一台能“看见热量”的相机。它利用物体自身发出的热辐射来“绘制”温度分布图,从而识别和定位高温物体。

    •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任何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会发射红外辐射,温度越高,辐射强度越大。红外热像仪配备高灵敏度红外探测器,能够实时捕捉钢坯表面发射的红外能量(通常在7.5至13微米的光谱范围)。这些红外能量被转换为电信号,再通过内部处理器生成热图像。在热图像中,不同的颜色(例如从蓝色到红色)代表不同的温度等级。通过分析热图像中温度最高的区域或特定温度边界,系统可以精确识别出高温发红钢坯的存在、形状和位置。这就像医生通过热成像仪来判断人体发热部位一样,哪里最“红”,哪里就是我们要找的目标。

    • 核心性能参数典型范围:

      • 红外分辨率:从160x120像素到640x480像素(例如382x288像素)。

      • 测温范围:通常覆盖几百摄氏度到2000°C,完全满足钢坯高温测量需求。

      • 热灵敏度 (NETD):几十毫开尔文(mK),如40mK,表示其能检测到的最小温度差异。

      • 帧率:从几十赫兹到几百赫兹(例如30-80赫兹),以保证实时监控。

    •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完全非接触,直接利用钢坯自身的高温特性进行检测,不怕环境光干扰;能同时获取钢坯的温度分布信息,有助于工艺优化和质量监控;在一定程度上能穿透烟雾和水蒸气,相比可见光相机有优势。

      • 缺点: 设备的成本相对较高;定位精度通常不如激光测距或机器视觉高,特别是对精细边缘的定位;需要考虑目标物体发射率的影响,不同表面状态可能导致测温结果不准确。

  • 激光三角测量技术

    激光三角测量技术就像是用尺子和量角器在远处进行精确测量。它通过一个固定的几何关系,根据反射光点的位移来计算距离。

    •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传感器内部会发射一束聚焦的激光点到钢坯表面。当激光点照射到钢坯上后,一部分光会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光点不会直接返回到发射点,而是被传感器内部一个特定角度安装的高分辨率CMOS接收器捕获。当钢坯与传感器的距离发生变化时,反射光点在CMOS接收器上的位置也会相应地移动。由于传感器内部的发射器、接收器和激光点在钢坯表面的位置构成一个固定的三角形,传感器可以根据光点在接收器上位置的变化,利用三角几何关系精确计算出传感器到钢坯表面的距离 D。 例如,假设激光发射器与接收器之间的基线距离为 L,激光发射角为 α,接收角为 β。当目标距离改变时,β 会变化,反射光点在CMOS上的位置 x 也会变化。通过几何关系,可以推导出距离 Dx 的关系: D = (L * tan(α)) / (tan(α) + tan(β)) 其中 β 是根据 x 计算出的。

    • 核心性能参数典型范围:

      • 测量范围:通常适用于中短距离,从几毫米到几米(例如30毫米到1200毫米)。

      • 重复精度:非常高,可达到微米级别,例如3微米。

      • 分辨率:可达到微米级别,例如1微米。

      • 测量频率:非常快,从几百赫兹到几千赫兹(例如4千赫兹),适合高速在线检测。

    •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测量精度和分辨率极高,尤其适合对物体边缘、厚度等进行精细测量;响应速度快;对目标物体的颜色和表面光泽度变化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 缺点: 测量距离相对较短,不适用于超长距离定位;容易受到目标物体表面倾斜角度的影响,如果钢坯倾斜,可能导致测量误差;在有大量烟尘或水蒸气的环境下,激光光斑容易模糊或散射,影响精度。

(2)市场主流品牌/产品对比

  • 美国康耐视 (机器视觉技术) 美国康耐视是全球领先的机器视觉解决方案提供商,以其高度集成、易于部署的智能相机和强大的视觉软件工具而闻名。其产品如In-Sight系列智能视觉传感器,通过高速彩色CMOS图像传感器捕获发红钢坯的二维图像,并利用先进的颜色处理、模式匹配和边缘检测算法,识别特定红色区域及其精确坐标,实现钢坯的稳定定位。康耐视的专利算法确保了在复杂光照、角度偏移或部分遮挡下的高识别精度和高速处理能力,是机器视觉领域的技术领导者。

  • 英国真尚有 (激光测距技术) 英国真尚有LCJ系列激光测距传感器专为工业恶劣环境设计。该系列传感器采用激光技术,通过测量激光束在高温钢坯表面反射回来的飞行时间或相位差,实现非接触式距离测量,测量范围可达0.05至500米,测量速度高达250Hz,精度可达±1mm。该系列传感器尤其适用于高温环境,可测量最高1550℃的物体表面距离并保证准确度,且可在-40℃至+60℃的环境温度下正常使用,并通过选配冷却外壳适应更高环境温度。其IP65级的坚固金属外壳和多种串行接口,使其成为钢铁行业高温发红钢坯精准定位的理想选择。

  • 德国欧谱特 (红外热像技术) 德国欧谱特专注于红外测温和热像技术,其PI系列热像仪,例如PI 450i,基于红外辐射探测原理工作。它能实时捕捉钢坯表面发射的红外能量,将其转化为数字信号并生成热图像,以颜色编码清晰展示温度分布。对于高温发红钢坯,德国欧谱特的热像仪能够精确测量其表面温度,并通过分析高温区域来识别和定位钢坯。该产品具有382x288像素的红外分辨率和80Hz的帧率,热灵敏度达40mK,测温范围宽广(可选高达2000°C),在高温环境下的非接触式定位和过程监控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 瑞士堡盟 (激光三角测量技术) 瑞士堡盟是知名的传感器和自动化技术供应商,其ODS9000i系列激光距离传感器采用激光三角测量原理。它发射聚焦的激光点到钢坯表面,通过CMOS接收器捕捉反射光点在位置上的微小变化,从而精确计算出传感器到钢坯的距离。这款传感器特别适用于需要高精度近距离定位的场景,其重复精度可达3微米,分辨率可达1微米,测量频率高达4kHz。它在距离和位置测量方面提供极高的精度和重复性,即使在高速运动或恶劣工业环境下也能稳定工作。

(3)选择设备/传感器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技术指标及选型建议

在为高温发红钢坯选择合适的定位设备或传感器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关键技术指标,它们直接关系到最终测量的准确性、稳定性和系统的整体性能。

  1. 测量精度与重复性:

    • 实际意义: 测量精度就像尺子的最小刻度,决定了你能把位置量得有多细致。在钢坯切割中,如果你的精度是±1毫米,那么切割点最多可能偏离目标1毫米,这对于最终产品尺寸至关重要。重复性则像你用尺子反复量一个固定长度,每次读数是否都一样,这体现了传感器的稳定性。在高速生产线上,如果传感器读数忽高忽低,即使平均值准确,也无法提供可靠的实时控制依据。

    • 选型建议: 对于需要毫米级甚至更高切割精度的应用,应优先选择精度达到±1mm或更优的激光测距传感器,并确保其重复性误差极小。这是确保切割质量和减少废品的基础。

  2. 测量距离与测距范围:

    • 实际意义: 测量距离是指传感器能够有效工作的最短和最远距离。在钢铁厂,高温钢坯需要传感器安装在一定的安全距离外,避免直接暴露在极端热量中。如果传感器测距范围不足,可能无法安装到合适的位置,或者无法覆盖钢坯的整个运动区域。

    • 选型建议: 根据现场实际的安装空间和钢坯的运动范围来选择。例如,如果需要将传感器安装在几十米甚至更远的距离来监测钢坯,则必须选择具有长距离测量能力的传感器,如测量范围可达数百米的激光测距传感器。

  3. 响应速度 (测量频率):

    • 实际意义: 响应速度就像传感器的“反应速度”,它告诉我们传感器每秒能更新多少次位置数据。钢坯在生产线上往往快速移动,如果传感器响应太慢,它提供的位置信息就会滞后于钢坯的实际位置,导致切割指令发出时,钢坯已经“跑”远了,造成切割偏差。

    • 选型建议: 对于高速移动的钢坯,必须选择高测量频率的传感器。一般而言,至少需要100Hz以上,对于某些极高速应用,可能需要200Hz甚至400Hz或更高。更高的测量频率能提供更密集的实时数据流,让控制系统能更及时地做出调整。

  4. 耐高温能力与环境防护等级:

    • 实际意义: 钢铁厂环境极端恶劣,钢坯自身的高温辐射、周围环境的高温、以及大量的粉尘、水蒸气和氧化铁皮,都是传感器的巨大挑战。如果传感器不耐高温,内部元件会迅速老化损坏。防护等级(如IP65或IP67)则直接关系到传感器防尘、防水和防腐蚀的能力,确保其在恶劣环境下能长期稳定运行。

    • 选型建议: 必须选择专为高温环境设计的传感器,或可配套专业冷却保护装置(如水冷或风冷护套)的产品。关注传感器能承受的最高环境工作温度和可测量的物体表面温度。防护等级至少应达到IP65,最好是IP67,以应对恶劣工况的考验。

  5. 抗干扰能力:

    • 实际意义: 钢铁厂电磁干扰严重,且现场常伴有烟雾、水蒸气、反射面变化等复杂因素。这些都可能导致传感器信号衰减、误判或测量结果不准确。

    • 选型建议: 优先选择具有强大抗电磁干扰(EMC)能力的产品。对于光学传感器,要特别关注其在强环境光(如太阳光或钢坯自身强辐射)下的抗干扰能力,以及特定波长激光或先进滤波算法能否有效穿透一定浓度的烟雾和蒸汽,确保测量稳定性。

(4)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相应解决建议

  1. 问题:高温辐射对传感器本体的损害

    • 原因及影响: 高温钢坯会产生强烈的红外辐射,这些辐射热量会直接作用于传感器外壳及内部电子元件,导致传感器过热,性能漂移甚至永久性损坏,大幅缩短使用寿命。

    • 解决建议:

      • 配备冷却外壳: 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为传感器加装专门设计的水冷或风冷保护套。水冷系统通过循环冷却水带走热量,效率更高,适用于极端高温区域;风冷系统则利用压缩空气进行散热。

      • 设置隔热屏障: 在传感器与高温钢坯之间设置物理隔热板或陶瓷纤维隔热层,阻挡部分辐射热的直接照射。

      • 优化安装距离: 在满足测量精度和范围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将传感器安装在离高温钢坯较远的位置,利用距离衰减辐射热强度。

  2. 问题:恶劣环境下的光学窗口污染和遮挡

    • 原因及影响: 钢铁生产现场弥漫着大量的粉尘、氧化铁皮、水蒸气和烟雾。这些污染物很容易附着在传感器的光学窗口(例如激光发射口和接收口)上,形成一层膜,或者浓密的烟雾直接遮挡了激光路径。这会导致激光信号衰减、散射,最终测量精度下降,甚至完全无法测量。

    • 解决建议:

      • 定期清洁与维护: 定期对传感器光学窗口进行检查和清洁是基础。

      • 强制吹扫装置: 为传感器配备气幕或水冷风吹扫装置。通过持续向光学窗口吹送洁净的压缩空气或氮气,形成一道“空气屏障”,有效防止粉尘和水蒸气接触并附着在光学表面。

      • 优化安装角度: 尝试调整传感器的安装角度,使其光学窗口不直接面向粉尘或水蒸气的流动方向,减少污染物堆积的机会。

  3. 问题:钢坯表面状态变化影响测量

    • 原因及影响: 钢坯表面在不同温度和氧化程度下,其反射率和粗糙度会发生变化。例如,刚出炉的钢坯可能表面较光滑,冷却后或氧化后表面会变得粗糙。这可能影响激光的反射效果,导致接收信号强度不稳定,进而影响测量精度和稳定性。对于红外热像仪,表面发射率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测温准确性。

    • 解决建议:

      • 选择抗干扰强的传感器: 选用具有高灵敏度接收器和先进信号处理算法的传感器,能够适应目标表面反射率的变化。

      • 多传感器融合: 考虑采用多种测量技术结合的方式,例如激光测距与机器视觉结合,互补各自的不足。

      • 软件校准与补偿: 在控制系统中,根据钢坯的不同生产阶段或温度,进行软件校准或引入补偿算法,修正因表面状态变化引起的测量误差。

  4. 问题:钢坯振动或晃动

    • 原因及影响: 钢坯在输送辊道上移动时,由于机械结构、辊道不平或钢坯自身形变等原因,可能会发生轻微的振动或晃动。这种不规则的微小位移会导致传感器测量到瞬时位置不稳定,影响最终的定位精度,特别是在需要毫秒级响应的高速切割应用中。

    • 解决建议:

      • 数据滤波处理: 在控制系统层面,对传感器输出的原始数据进行软件滤波处理,例如滑动平均滤波、中值滤波或卡尔曼滤波等,以平滑掉瞬时抖动带来的误差,获取更稳定的平均位置。

      • 机械减震与优化: 检查并优化输送辊道的平整度、支架刚性等机械结构,从源头减少钢坯的振动。

      • 高速采样与过采样: 选用高测量频率的传感器,增加单位时间内的采样点数,然后进行过采样处理,也能有效提升数据的稳定性。

4. 应用案例分享

  • 热轧线定尺剪切控制: 在钢铁热轧生产线上,激光测距传感器安装在剪切机前,实时精确测量高速移动的热钢板或钢坯的长度。这些数据被发送给控制系统,指导飞剪或定尺剪在精确位置进行切割,从而最大程度减少切头切尾的材料浪费,显著提高产品的成材率和尺寸精度。

  • 连铸生产线铸坯定位: 在连铸机出口,刚凝固的高温铸坯以固定速度连续产出。激光测距传感器部署在铸坯输送辊道上方,持续监测铸坯的实际长度和位置。一旦铸坯达到预设长度,系统便会触发火焰切割机或液压剪进行精准切割,确保每段铸坯都符合后续轧制工艺所需的定尺要求。例如, 使用英国真尚有LCJ系列激光测距传感器,可实现对高温铸坯的精准定位。

  • 高温炉内物料位置监控: 在加热炉或退火炉等高温设备内部,利用特殊的耐高温激光测距传感器,可以非接触式地监控炉内钢坯、钢卷或型材的精确位置。这有助于优化炉内物料的输送速度、加热路径和停留时间,确保均匀加热,提高炉内热效率和生产效率。

  • 钢水包精确对位与倾倒控制: 炼钢过程中,激光测距传感器可用于精确测量钢水包与转炉或铸造工位之间的距离和相对位置。通过实时反馈位置数据,确保钢水包在倾倒钢水时的精准对位,减少泼洒,提高操作安全性,并优化钢水传输过程。



关于我们
应用方案
产品中心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18145802139(微信同号)
0755-26528100
0755-26528011

邮箱


©2005-2025 真尚有 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76344号 粤ICP备0607634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