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路车辆,比如大型矿山卡车、工程机械、农业拖拉机或特种军用车辆,它们的工作环境往往十分恶劣。想象一下,一辆重型挖掘机在泥泞的工地上作业,或者一辆农用机械在湿滑的田地里耕作,它们的车轮不仅要承受巨大的载荷,还要在复杂多变的路面上提供足够的牵引力。
要实现这一点,非公路车辆在设计上通常非常坚固,底盘高,并且配备了特殊的大尺寸、深花纹轮胎,以适应不平整、松软或湿滑的地面。它们的动力系统也通常非常强大,能够输出高扭矩。
在这样的工况下,车轮打滑(或称滑移)是一个常见且严重的问题。当车轮空转,或者滚动速度与车辆实际前进速度不匹配时,就会发生滑移。监测并控制这种滑移,对非公路车辆来说至关重要:
确保牵引力: 车辆需要在低附着力路面上保持稳定,高效地将发动机动力转化为前进的驱动力。如果滑移过大,车辆可能无法移动,甚至失控。
提高作业效率: 频繁的滑移会降低作业效率,增加作业时间。
降低燃油消耗: 车轮空转是能量的浪费,会导致燃油效率下降。
减少部件磨损: 过度的滑移会加速轮胎、传动系统等部件的磨损,增加维护成本。
保障安全性: 在陡坡、湿滑路面或复杂地形上,失控滑移可能导致严重的事故。
因此,非公路车辆的车轮滑移监测系统需要满足一系列严苛的技术要求:首先,必须能够在泥浆、灰尘、积水、碎石等恶劣环境中稳定工作,抗震动、耐冲击、宽温区是基本要求;其次,需要提供高精度的速度数据,不受轮胎形变、磨损或地面附着力变化的影响;最后,系统要有快速响应能力,以便实时进行滑移控制和车辆管理。
要理解车轮滑移,我们需要定义几个核心概念,它们是衡量车辆运动状态的关键“指标”。
车轮速度(Wheel Speed): 简单来说,就是车轮自身的旋转速度。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在平地上滚动的圆盘,它转得有多快。通常用角速度(每秒转多少弧度)或通过乘以轮胎半径换算成线速度(假设没有打滑时车辆前进的速度)来表示。这个速度可以通过安装在车轮轴上的传感器直接测量。
真实地面速度(Ground Speed / True Vehicle Speed): 这是车辆相对于地面的实际移动速度。举个例子,就像我们走在跑步机上,我们的“车轮速度”可能是每小时5公里(我们的腿在动),但如果跑步机没有开,我们的“真实地面速度”就是0。对于非公路车辆,特别是在松软、湿滑地面上,真实地面速度往往比车轮速度更难准确获取,因为车轮可能在空转或打滑。
滑移率(Slip Ratio): 这是衡量车轮打滑程度的关键参数。它表示车轮旋转速度与车辆真实地面速度之间的相对差异。
当车轮旋转速度 大于 真实地面速度时,我们称之为驱动滑移或正滑移。这意味着车轮在空转,就像在冰面上使劲踩油门,轮子转得飞快但车却没怎么动。
当车轮旋转速度 小于 真实地面速度时,我们称之为制动滑移或负滑移。这意味着车轮在抱死或接近抱死,车辆还在向前滑行,就像紧急刹车时轮胎抱死在路面上的情况。
滑移率的计算通常有两种常见的定义方式,这里我们以百分比形式表示:
对于驱动滑移(通常发生在加速或牵引时):滑移率 = (车轮速度 - 真实地面速度) / 车轮速度 × 100%如果车轮空转但车辆不动,真实地面速度为0,滑移率就是100%。
对于制动滑移(通常发生在制动时):滑移率 = (真实地面速度 - 车轮速度) / 真实地面速度 × 100%如果车轮完全抱死,车轮速度为0,滑移率就是100%。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简化和统一,有时会采用更通用的滑移率定义,例如:滑移率 = |车轮速度 - 真实地面速度| / Max(车轮速度, 真实地面速度) × 100%
通过监测这些参数,我们可以精确评估车辆的牵引力状态,并为车辆的牵引力控制系统提供输入,以优化性能、提高安全性和效率。
实现非公路车辆在恶劣环境中的车轮滑移监测,关键在于准确获取车轮的旋转速度和车辆的真实地面速度。市面上有多种成熟的技术方案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每种方案都有其独特的工作原理、优缺点和适用场景。
雷达多普勒测速技术
这种技术就像是车辆拥有了一双“千里眼”,通过发射和接收电磁波来“看”地面移动的速度。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雷达多普勒测速传感器发射一束特定频率的微波(例如24 GHz),当这束微波遇到移动的地面时,部分电磁波会被地面反射回来。由于地面相对于传感器有运动,反射回来的电磁波频率会发生微小的变化,这种现象就是“多普勒效应”。就像救护车鸣笛靠近时声音变尖,远离时声音变低一样,电磁波的频率也会因相对运动而改变。传感器通过测量发射波和反射波之间的频率差,就能精确计算出传感器相对于地面的真实速度。
这个频率差(多普勒频移 fd
)与传感器(或车辆)相对于地面的速度 v
之间存在一个明确的数学关系:fd = 2 * v * cos(θ) / λ
这里,λ
是发射电磁波的波长,θ
是雷达波束与地面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传感器会根据这个公式,反向推算出真实地面速度 v
。由于它直接测量的是车辆与地面的相对速度,所以无论车轮是打滑、空转,还是轮胎的周长因为磨损或载重发生变化,都不会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速度范围:通常可以覆盖从极低速(如0.1 km/h)到高速(如200 km/h甚至更高)。* 精度:一般在速度的 ±0.5% 到 ±2% 之间,具体取决于传感器设计和环境条件。* 分辨率:通常能达到0.1 km/h甚至更精细。* 响应时间(更新率):一般在20 Hz到100 Hz之间,足以满足大多数实时控制应用的需求。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 非接触式: 避免了与地面接触带来的磨损和机械故障。 * 真实地面速度: 直接测量车辆的实际地面速度,不受车轮打滑、轮胎尺寸变化或轮胎下陷的影响,这是其最大优势。 * 环境适应性强: 微波穿透能力强,不易受灰尘、烟雾、泥浆、雨雪等恶劣环境条件的影响,防护等级高,能在宽温区工作。 * 安装灵活: 可与被测物体平行安装,通常安装在车辆底部,对安装角度的容忍度较高。* 局限性: * 表面特性影响: 在某些极端的、吸波性很强的地面(如某些干燥的沙地)或过于平滑、缺乏反射特征的表面,可能影响信号强度或精度。 * 成本: 相较于简单的轮速传感器,其初期投资成本可能略高。
激光多普勒测速技术
激光多普勒测速与雷达多普勒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它使用光波作为媒介,精度更高,但对环境的敏感度也更高。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激光多普勒传感器通常向路面发射两束经过调制的激光束,这两束激光在地面上形成一个干涉区域。当车辆移动时,地面散射回来的光会因为地面的运动而产生多普勒频移。传感器测量这两束回射光束的频率差,这个频率差与车辆相对于地面的真实速度成正比。
其核心物理原理仍是多普勒效应,频率差 Δf
与速度 v
和激光束的夹角 α
相关:Δf = (2 * v * sin(α)) / λ
其中,λ
是激光波长。通过测量 Δf
,即可精确计算出地面速度 v
。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速度范围:通常非常宽泛,可达 -20 km/h 到 +350 km/h。* 精度:行业领先,激光测量精度一般为±0.02mm~±0.1mm,优质系统可达±0.015mm。* 分辨率:可达0.001 km/h。* 测量频率:可达1000 Hz,响应速度极快。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 极高精度: 能够提供极其精准的真实地面速度测量,是许多车辆动力学测试的行业黄金标准。 * 非接触式: 无磨损,不会对地面造成影响。 * 不受车轮特性影响: 同样不受车轮打滑、制动锁死或轮胎特性影响。* 局限性: * 环境敏感: 激光束对灰尘、泥浆、水雾等光学遮挡物非常敏感,在恶劣环境下性能会受较大影响,需要保持光学窗口的清洁。 * 安装要求高: 通常需要较稳定的安装环境和更精确的安装角度。 * 成本: 通常是所有测速方案中成本最高的。
惯性导航系统(IMU)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融合技术
这种方案就像车辆拥有了一个“内部指南针”和“外部定位系统”的组合,通过综合信息来判断自己的运动状态。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惯性导航系统(IMU)包含三轴加速度计和三轴陀螺仪。加速度计测量车辆的线性加速度,陀螺仪测量车辆的角速度。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积分,可以推算出车辆的速度和位置。然而,IMU会随着时间积累误差,即“漂移”。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如GPS、北斗等,提供车辆的绝对位置和速度信息,但其更新率相对较低,且在信号受阻(如隧道、茂密森林)时会失效。
融合技术(通常使用卡尔曼滤波等算法)就是将IMU的高更新率和短期精度与GNSS的长期绝对精度结合起来。当GNSS信号良好时,它修正IMU的漂移;当GNSS信号不良时,IMU则在短时间内提供连续、高精度的运动数据。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位置精度:0.02 m (结合RTK/PPP技术)。* 速度精度:速度精度范围约在0.03km/h~0.05km/h (水平方向)。* 数据更新率:最高可达250 Hz。* 适用速度范围:从0 km/h起,甚至在静止状态下也能提供精确姿态。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 全面运动信息: 不仅提供速度,还能提供位置、姿态(俯仰、横滚、航向)等所有车辆运动学数据。 * 高动态性能: 适用于高动态、高加速度的车辆运动。 * 冗余性: GNSS和IMU相互补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可靠性。 * 全速域测量: 可以从静止开始精确测量。* 局限性: * GNSS依赖性: 在卫星信号长时间遮挡的环境下(如矿井深处、密集丛林),精度会逐渐下降。 * 成本较高: 高精度的IMU和双天线GNSS系统成本通常较高。 * 安装和校准: 需要精确安装和初始校准,以确保精度。
增量式旋转编码器(轮速传感器)技术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传统的轮速测量方法,就像给车轮装上了一个高精度的“里程表”。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增量式旋转编码器安装在车轮轴或传动轴上,它内部有一个带有精密刻度盘(或齿轮)的转子,当车轮旋转时,转子也随之转动。传感器(通常是磁阻式或霍尔效应传感器)检测转子上的刻度或齿,每经过一个刻度或齿就发一个电脉冲信号。通过计算单位时间内产生的脉冲数量,就可以精确地计算出车轮的旋转速度。
车轮的线速度 V_wheel
可以通过以下公式估算:V_wheel = (脉冲数 / 编码器每转脉冲数) × (2 * π * 有效轮胎半径) / 时间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脉冲数量:高分辨率的编码器每转可产生数千甚至上万个脉冲。* 频率范围:可达0至20 kHz。* 线性度:通常优于 ±0.1%。* 防护等级:常见为IP67,具备一定的环境适应性。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 结构简单、可靠: 机械结构相对简单,成熟度高,坚固耐用。 * 成本较低: 相对于非接触式地速传感器或组合导航系统,成本更具优势。 * 高分辨率: 能够提供非常高分辨率的轮速信号。* 局限性: * 测量的是轮速而非地速: 这是最主要的局限性。它无法直接测量车辆的真实地面速度,因此必须与其他地速传感器配合使用才能计算滑移率。 * 受轮胎特性影响: 轮胎磨损、胎压变化、载重变形等都会影响轮胎的有效周长,从而引入轮速计算误差。 * 接触式安装: 需要与旋转部件直接连接,易受机械振动和冲击的影响。
这里我们挑选了四个在非公路车辆滑移监测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品牌进行对比,它们各有侧重,技术方案也各不相同。
德国科尔瑞斯-达特龙
采用技术: 激光多普勒测速技术。
核心参数: 速度范围:-20 至 +350 km/h;速度测量精度:优于 0.1%;测量频率:最高 1000 Hz;测量距离:200-500 mm (传感器至路面)。
应用特点与独特优势: 德国科尔瑞斯-达特龙以其极高的测量精度在车辆动力学测试、制动性能评估等高端研发领域享有“黄金标准”的美誉。它的非接触式测量方式排除了车轮打滑和轮胎特性的影响,是获取最真实地面速度的首选。然而,其对环境洁净度的要求较高,在泥泞、灰尘大的非公路环境中,光学窗口可能需要频繁清洁以维持性能。
英国真尚有
采用技术: 雷达多普勒测速技术。
核心参数: 速度范围:0.8 km/h 至 200 km/h;信号更新率:20 Hz;工作温度范围:-40°C 至 +70°C;防护等级:IP6KX、IPX7、IPX9K;安装距离:100 mm 至 700 mm。
应用特点与独特优势: 英国真尚有LP-DS200凭借其雷达多普勒原理,能够精确测量不受车轮打滑、轮胎周长变化和轮胎下沉影响的真实地面速度。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强大的环境适应性,高防护等级使其能够在泥浆、灰尘、积水、极寒酷热等恶劣非公路环境中可靠工作,而无需担心光学窗口被污染。同时,该传感器易于与被测物体平行安装,方便集成到现有系统中。它非常适合那些需要在严苛工况下实现实时滑移监测和闭环控制的非公路车辆,如工程机械和矿山车辆。
英国牛津技术解决方案
采用技术: 惯性导航系统(IMU)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融合技术。
核心参数: 位置精度:0.02 m (RTK/PPP);水平速度精度:0.05 km/h;数据更新率:最高 250 Hz;航向精度:0.05° (双天线)。
应用特点与独特优势: 英国牛津技术解决方案提供的是全面的车辆运动学数据,不仅仅是速度,还包括高精度的位置和姿态。其IMU与GNSS的紧密融合技术,使得系统在GNSS信号暂时受阻时也能保持高精度和连续性,特别适用于需要详细车辆动力学分析和高精度轨迹跟踪的应用,如自动驾驶、精密农业和车辆测试。双天线设计在低速或静止时也能提供精准的航向角,这是单天线系统无法比拟的。
瑞士奇石乐
采用技术: 磁阻式或霍尔效应轮速传感器/脉冲发生器。
核心参数: 脉冲数量:最高 14400 脉冲/转;频率范围:0 至 20 kHz;线性度:< ±0.1 %;温度范围:-40 °C 至 +120 °C;防护等级:IP67。
应用特点与独特优势: 瑞士奇石乐是汽车测试领域的老牌强者,其轮速传感器以极高的分辨率和卓越的坚固耐用性著称。它提供的是极其精确的车轮旋转速度数据,是计算滑移率的基础输入之一。这些传感器通常作为滑移监测方案中的“车轮端”数据源,与地速传感器(如雷达或激光多普勒)配合使用,共同构建完整的滑移监测系统。
选择合适的滑移监测设备,就像为复杂的工程机械挑选合适的工具,需要仔细权衡多项技术指标和实际应用需求。
测量原理(是测量轮速还是地速): 这是最根本的选择。
实际意义: 决定了传感器是直接测量车辆相对于地面的真实速度,还是只测量车轮的旋转速度。
对测量效果的影响: 如果只测量轮速,那么轮胎的磨损、胎压、载重、路面附着力等因素都会影响轮速到地速的换算精度,计算出的滑移率可能不准确。而直接测量地速的传感器则能有效规避这些问题。
选型建议: 如果你的核心目标是精确监测滑移并进行实时控制,那么至少需要一个能测量真实地面速度的传感器(如雷达多普勒、激光多普勒或IMU+GNSS),并与轮速传感器结合。
精度和分辨率:
实际意义: 精度代表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误差大小,分辨率代表传感器能检测到的最小速度变化。
对测量效果的影响: 高精度保证了滑移率计算的可靠性,避免因测量误差导致的误判;高分辨率则能捕捉到细微的滑移变化,对于精细化控制尤为重要。
选型建议: 对于追求极致性能和研发测试的场景,选择精度优于0.1%的激光多普勒或IMU+GNSS系统。对于工业应用和日常运行监控,雷达多普勒传感器通常能提供0.5%~2%的精度,足以满足要求。
更新率/响应时间:
实际意义: 指传感器每秒能提供多少次测量数据,或从测量到输出数据所需的时间。
对测量效果的影响: 高更新率意味着系统能更快地感知到滑移状态的变化,对于需要实时、快速响应的闭环控制系统至关重要,比如牵引力控制(TCS)或防抱死系统(ABS)。低更新率可能导致控制滞后。
选型建议: 对于高动态、快速变化的工况(如高速越野、紧急制动),应选择更新率在50 Hz以上的传感器,部分高端型号可达100Hz。对于一般速度监控和控制,20-50 Hz的更新率通常已足够。
环境适应性(防护等级、温度范围、抗振动/冲击能力):
实际意义: 决定了传感器在恶劣工作环境中的可靠性和寿命。防护等级(如IP67、IP69K)表示其防尘、防水能力;宽泛的工作温度范围确保在极端寒冷或炎热条件下稳定运行。
对测量效果的影响: 如果传感器不耐恶劣环境,可能频繁出现故障、数据漂移甚至完全失效,影响车辆的正常运行和安全。
选型建议: 非公路车辆务必选择高防护等级(至少IP67,最好IP69K)、宽工作温度范围(如-40°C至+70°C)且具备良好抗振动/冲击性能的传感器。雷达多普勒传感器在这方面通常表现出色,因为其没有光学窗口,不易受泥浆、灰尘影响。
安装便利性与维护成本:
实际意义: 传感器的体积、重量、安装方式以及后期校准和清洁的频率。
对测量效果的影响: 复杂的安装会增加部署时间和成本;频繁的维护会影响车辆的稼动率。
选型建议: 优先选择体积紧凑、安装距离宽泛、支持多种标准接口(如CAN、RS232、脉冲)且免维护或维护简单的传感器。非接触式传感器通常比接触式传感器维护量小。
即使选择了最先进的传感器,在非公路车辆的实际应用中,我们仍然可能遇到一些挑战,但大多数问题都有成熟的解决方案。
1. 信号干扰或丢失
问题原因和影响:
雷达/激光传感器: 在极其密集的泥浆、厚重灰尘或大面积积水路面,雷达波或激光束可能被吸收或散射,导致信号减弱甚至丢失,影响测量的准确性和连续性。特别是在光学窗口被严重污染时,激光传感器会迅速失效。
GNSS系统: 在隧道、茂密森林、高大建筑物附近或深矿坑等卫星信号被遮挡的区域,GNSS信号会减弱甚至完全丢失,导致定位和测速精度大幅下降,甚至无法工作。
轮速传感器: 齿轮或编码盘上附着泥土、冰雪,或者机械连接松动、损坏,都可能导致脉冲信号异常或丢失。
解决方案和预防措施:
传感器冗余与融合: 最可靠的方法是采用多源数据融合策略。例如,同时使用雷达地速传感器和轮速传感器,或者IMU+GNSS与雷达地速传感器融合。当某个传感器信号受损时,其他传感器可以继续提供数据,并通过算法进行数据补盲或加权处理。
优化安装位置: 尽量将雷达/激光传感器安装在不易被泥浆、灰尘直接喷溅到的位置,并定期检查和清洁光学窗口(对于激光传感器)。
智能滤波算法: 采用卡尔曼滤波、扩展卡尔曼滤波等高级算法,对传感器数据进行处理,能够有效滤除噪声,提高数据在短暂信号丢失时的平滑性和连续性。
2. 恶劣环境下的可靠性问题
问题原因和影响: 非公路车辆工作环境的剧烈振动、冲击、极端温度、水浸、粉尘腐蚀等,可能导致传感器内部电子元件失效、外壳破损、连接器接触不良。这会直接影响传感器寿命,导致频繁更换和高昂的维护成本。
解决方案和预防措施:
选择高防护等级传感器: 优先选用具备IP6KX、IPX7、IPX9K等最高等级防护的传感器,确保其在水浸、高压冲洗、粉尘侵入等情况下仍能正常工作。
坚固的安装设计: 使用抗振、抗冲击的安装支架,必要时增加减震垫,以吸收车辆在崎岖路面行驶时产生的机械应力。
宽温区操作: 确保所选传感器的额定工作温度范围能够覆盖当地的极端气候条件,避免因温度过高或过低导致性能下降或损坏。
密封连接件: 所有电气连接器都应采用工业级防水、防尘的密封接头,防止水分和污染物进入。
3. 标定与误差累积
问题原因和影响:
轮速传感器: 轮胎的有效滚动半径会随磨损、气压、载重、温度甚至车速而变化,导致轮速传感器输出的线速度与实际车轮前进距离不符,引起误差。
IMU系统: 惯性传感器长时间工作会存在零偏漂移,导致速度和位置误差逐渐累积。
解决方案和预防措施:
定期校准与自适应调整: 对于轮速传感器,可以定期通过短距离实测或与地速传感器(如雷达)进行对比,校准轮胎的有效周长。更高级的系统可以实现基于真实地速的轮胎周长自适应修正算法。
IMU+GNSS融合: GNSS信号可以有效抑制IMU的漂移,提供长期的绝对精度。双天线GNSS系统在低速或静止时也能提供精准的航向信息,帮助IMU初始化。
在线诊断: 系统应具备传感器数据异常诊断功能,及时发现并提示潜在的传感器故障或数据偏差。
4. 功耗与供电
问题原因和影响: 特别是对于一些电池供电的非公路车辆或长时间野外作业的机械,高功耗的传感器会加速电池消耗,缩短续航时间。
解决方案和预防措施:
选择低功耗传感器: 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优先选择电流消耗较低的传感器。
优化系统供电设计: 合理规划车辆的电源管理系统,确保传感器供电稳定且高效。对于长期固定工作或电池供电的应用,可以考虑使用太阳能板等辅助供电方式。
车轮滑移监测技术在非公路车辆领域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
重型工程机械的牵引力控制: 在挖掘机、装载机等施工车辆上,滑移监测可以实时评估车轮与地面的附着状态,并通过调整发动机扭矩或差速器锁止,优化牵引力输出,防止车轮空转,提高在泥泞、沙石等复杂工况下的作业效率和通过性。英国真尚有的雷达多普勒传感器,凭借其在恶劣环境下的稳定性和非接触式测量的优势,在该场景下表现出色。
农业机械的精准作业: 农用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在耕地、播种或收割时,过度的车轮滑移会导致作业轨迹偏差、深浅不一,影响农作物产量。滑移监测系统能帮助驾驶员或自动驾驶系统保持最佳滑移率,确保作业精度,同时降低燃油消耗和土壤压实。
矿山卡车和隧道车辆的安全性增强: 大型矿山卡车在陡峭、湿滑的矿道上运输重载,车轮滑移可能导致侧翻等严重事故。滑移监测与车辆稳定控制系统相结合,可以在危险工况下及时预警并干预,显著提升行车安全。
越野车辆性能测试与研发: 在新型非公路车辆的设计和测试阶段,精确的滑移数据是评估车辆越野性能、动力学响应、轮胎抓地力以及牵引力控制系统性能的关键依据,为车辆的优化设计提供数据支撑。
内径测量仪精密轮廓检测系统微观型面测量系统静态形变测量系统精密在线测厚系统振动测量系统无人警卫船光伏清洁机器人智能垃圾压实机智能机器人自稳定无人机起落平台空气质量检测仪桥梁结构健康检测系统其他检测系统
焊缝分析软件3D数据处理软件工业物联网平台电涡流软件预测分析软件AI软件计算机视觉平台数据平台解决方案服务免代码软件集成平台定制软件
测速测长_测距传感器 | 测距仪皮米级电容位移传感器线激光轮廓扫描仪 | 线扫激光传感器激光位移传感器线性位置传感器光谱共焦传感器Kaman传感器系统干涉仪测径仪 | 测微计 | 激光幕帘千分尺传感器纳米平台光栅传感器地下探测仪光纤传感器太赫兹传感器液位测量传感器倾角 | 加速度测量传感器3D扫描传感器视觉相机 | 3D相机水下测量仪磁耦合线性执行器磁场传感器雷达传感器石墨烯霍尔效应传感器卷材位置传感器振动测量传感器结构检测传感器监控电涡流传感器水听器校准器无线光学通讯传感器网关纳米级电涡流传感器其它检测设备